净利猛增200%!东大企二代,跑出200亿机器人“一哥”
-
苏商会
2025-11-06 09:39 -
文:
杨乐多
10月31日,埃斯顿(002747)发布2025年三季报。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8.04亿元,同比增长12.97%;净利润2900.39万元,同比增长143.48%。
10月31日,埃斯顿(002747)发布2025年三季报。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8.04亿元,同比增长12.97%;净利润2900.39万元,同比增长143.48%。

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侃
10月31日,埃斯顿(002747)发布2025年三季报。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8.04亿元,同比增长12.97%;净利润2900.39万元,同比增长143.48%。
其中,埃斯顿第三季度营收十分耀眼,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5亿元,同比增长4.78%;净利润2232.17万元,同比增长232.35%。
2025年上半年,埃斯顿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目前达10.5%,今年一季度更是凭借近20%的工业机器人出货率,跻身国产机器人“一哥”。这家从南京漏雨厂房诞生的机器人企业,在经历了32年发展后,推动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占比提升至55.3%,成为国产智能工业机器人“四小龙”之一。
势头强劲,首次超越外资登顶
2025年,埃斯顿业绩迎来显著回暖,经营表现焕然一新。随着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逐步回升,公司下游行业整体需求旺盛,尤其在汽车、电子、锂电等高增长赛道带动下,业绩稳步攀升。
今年上半年,埃斯顿实现销售收入25.49亿元,同比增长17.50%。其中,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业务成为核心驱动力,收入达20.9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54%;核心部件业务收入为4.56亿元,同比下降11.50%。从区域分布看,国内业务收入18.00亿元,同比增长25.31%;海外业务收入7.49亿元,同比增长2.18%。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2025年上半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根据MIR睿工业的数据,埃斯顿首次超越外资品牌,登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成为首家问鼎该榜单的国产厂商,市场份额提升至10.5%。这一成绩既印证了国产替代加速的趋势,也凸显了埃斯顿作为国产机器人“四小龙”之一的领先实力。
进入三季度,公司增长势头进一步巩固。10月30日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埃斯顿实现营收38.04亿元,同比增长12.97%;归母净利润成功扭亏为盈,达到2900.39万元,同比大增143.48%;扣非净利润为205.85万元,同比增长101.91%。单看第三季度,表现尤为亮眼:营收12.55亿元,同比增长4.78%;归母净利润2232.17万元,同比飙升232.35%;扣非净利润1966.13万元,同比激增284.10%。
现金流同样令人振奋。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2.93亿元,同比大增150.92%;仅第三季度就实现4.12亿元,同比暴涨276.88%,远超同期净利润水平。公司解释称,这主要得益于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回款质量提升以及优化供应链付款节奏等举措的有效落地。
2025年6月27日,埃斯顿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若顺利登陆港股,将成为首家实现“A+H”双平台上市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直接对标国际“四大家族”,迈出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步。
截至11月6日,公司股价收于24.15元/股,总市值达210.35亿元。
回望过去两年,埃斯顿确实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2023年营收46.52亿元(同比增长19.87%),但归母净利润下滑至1.35亿元;2024年更是出现全年亏损8.1亿元。然而,2025年以来,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精准的市场策略和高效的运营管理,业绩不仅走出低谷,更展现出了强劲的反弹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从漏雨厂房,到国产一哥
埃斯顿的创始人吴波,毕业于东南大学机械系,曾是一位大学教师。早年在外贸谈判中遭遇外商对中国制造能力的质疑,决心投身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
1993年,39岁的吴波在南京江宁区一间不足百平米的漏雨厂房里,带领12名技术员创立埃斯顿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创业初期,团队通过三年拆解73台进口伺服电机,手绘超10万张图纸,最终于1998年成功攻克高精度交流伺服系统,误差控制在±0.01mm以内,实现关键部件的国产替代。
此后,吴波确立“先零部件后本体”的发展战略,逐步向工业机器人整机领域延伸。2008年实现交流伺服系统量产,2011年正式进军机器人本体,三年内推出7款国产机器人,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2015年,埃斯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拥有完全自主核心技术的国产机器人主流上市公司之一。
2017年起,埃斯顿通过收购英国Trio、德国M.A.i.和百年焊接品牌Cloos,快速补齐运动控制、产线集成与高端焊接等技术短板,其产品精度与响应速度开始不断超越外资品牌,焊接机器人在国内汽车领域市占率突破18%,并出口至65个国家,在巴西光伏排版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超40%。
即便在2023年,埃斯顿遭遇业绩波动,公司仍坚持年均研发投入占比10%,研发人员超35%,并推出首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 01,核心部件全自研。依托东南大学等本地科教资源,埃斯顿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
如今,埃斯顿以超200亿元的市值稳居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并跻身全球市场第八。吴波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始终坚信,唯有掌握核心技术,中国智造才能真正站上世界舞台。
2020年,吴波将总经理职务交予其子吴侃,自己专注战略与技术方向。今年已经71岁的吴波仍每周参与技术评审——“等中国机器人能登上火星那天,我再考虑退休。”从最初拆解进口设备摸索技术门道,到傲立行业龙头,吴波用他的坚守和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智能制造自主突破的典范之路。
如今的埃斯顿掌门人吴侃,出生于198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曾就职于美国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于2013年进入家族企业埃斯顿,历任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埃斯顿海外中心总经理、埃斯顿副总经理,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副董事长、总经理。
正是在吴侃的带领下,埃斯顿今年扭亏为盈,并且拿下“国产机器人一哥”的宝座,同时在汽车、光伏、锂电池、金属加工、电子制造、建材家居、物流包装、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特种车辆、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细分领域携手行业领军品牌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产线及工厂。
其中,埃斯顿为光伏行业打造的“光伏排版机器人”荣获2023年国家单项冠军荣誉,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打造的“重载工业机器人”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
截至目前,埃斯顿累计获得专利900余项,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并以南京为研发中心,实现了从核心部件(伺服系统、控制器)到本体制造,再到“机器人+”行业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闭环。
布局医疗,“杀”入手术机器人
尽管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领头羊,埃斯顿还在不断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就在近日,埃斯顿透露其骨科手术机器人已进入临床入组阶段。
今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蒋协远院长携埃斯顿医疗“肩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亮相北京卫视节目,该产品仅用18天就成功完成7例手术,这无疑意味着,中国AI智能辅助医疗设备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重大突破。
其实,早在2017年,埃斯顿便通过全资子公司对美国Barrett Technology进行了部分股权收购并增资,持有其30%的股份,并于2019年与之共同成立了埃斯顿医疗公司。基于Barrett Technology在先进机器人机械臂领域的技术积累,结合埃斯顿自动化的运动控制技术和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埃斯顿医疗致力于开发先进的医用机器人平台。
目前,埃斯顿医疗研发的这款肩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是国内首款针对肩关节手术的国产产品,定位精度达到亚毫米级别,能把手术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它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柔性机械臂,机械臂动作更柔和、顺滑,医生操作起来更轻松,手术也更加精准、安全。
除了手术机器人,埃斯顿医疗还积极布局康复领域,推出了覆盖“手术+康复”全流程的智能解决方案,产品包括用于上肢、下肢、床边和肌肉骨骼康复的多种设备,能够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面对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据IQVIA MedTech估计,2024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5亿美元以上,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埃斯顿凭借其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广泛的市场布局,在这一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随着市场需求回暖及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埃斯顿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或许埃斯顿也将从“工业机器人龙头”稳步迈向“智能医疗装备新锐”,实现“智造健康”的布局。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南京百亿富豪,拟赴港上市!
下一篇:重返南京!“90后”创始人携千亿影石杀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