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商人物 > 千亿债务之下,张近东“瘦身回血”

千亿债务之下,张近东“瘦身回血”

  • 苏商会

    2025-11-04 15:55
  • 文:

    杨乐多
苏宁电器集团、苏宁控股集团与苏宁置业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此次重整被视为张近东的“断臂求生”。

近日,苏宁易购发布年中报,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58.95亿元,同比增长0.44%,扭转了多年以来的下降趋势;营业利润达到2.73亿元,增幅达289.28%。重压之下,苏宁易购终于开始缓慢回升。
 
就在7月,苏宁易购和家乐福的官司尘埃落定,苏宁只要一次性付2.2亿元,家乐福就同意把之前欠的十几亿元债务一笔勾销,并且苏宁需在一个月内完成家乐福品牌的退出。据悉,家乐福退出之后,苏宁将增加债务重组收益11.1亿元,掌门人张近东一下子回血十几个亿。
 
今年以来,张近东一系列动作都表明其“瘦身”决心。2月份,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上的一则公告,宣告了苏宁命运的转折点:苏宁电器集团、苏宁控股集团与苏宁置业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此次重整被视为张近东的“断臂求生”。
 
而从半年报呈现的数字来看,苏宁易购的经营血脉,似乎被保住了。

 

与家乐福的六年联姻

2019年,苏宁为弥补自身在快消品领域的业务短板,以总计60亿元的对价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先行支付48亿元完成控股,并承诺两年后以12亿元固定价格收购剩余20%股份,为此还专门设立12亿元保证金账户。
 
彼时,家乐福已连续三年亏损,而苏宁自身净利润亦同比下降26.15%,这场被市场称为“零售联姻”的并购,实则是一次双方面临经营压力下的战略捆绑。然而,系统整合的失败导致供应链体系陷入瘫痪,供应商集体停货、消费者集中兑付购物卡,引发连锁性经营危机。尤其在购物卡使用受限、退卡困难等问题爆发后,公众情绪迅速转向,苏宁被广泛指责为加速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的推手。
 
2021年履约期限届至,苏宁仅支付2.04亿元,持股比例升至83.33%,剩余款项无力支付。同年,苏宁首次出现总负债超过总收入的局面,家乐福中国的亏损亦持续扩大。双方从战略协作滑向债务纠纷,最终于2022年对簿公堂。
 
今年6月,四家家乐福子公司以4元总价被挂牌出售,资产处置的象征性定价标志着这场并购彻底沦为资本闹剧。在全球战略收缩与仲裁执行困难的背景下,家乐福选择止损,8月以2.2亿元达成和解,终结了长达数年的法律拉锯。
 
回顾苏宁的衰落轨迹,其失败不仅源于对家乐福的整合失败,更深层原因在于战略方向的严重偏差。
 
张近东自2012年起,先后以29.7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25.88亿元入股PPTV、27亿元接盘万达百货、48亿元并购家乐福,并斥资20亿元收购国际米兰俱乐部,试图复制阿里与京东的生态模式。同期推出的“苏宁拼购”亦模仿拼多多社交电商路径。此类多元化布局虽使张近东2020年财富一度达1020亿元,但投资风险集中爆发后,总负债攀升至1397亿元,张近东最终辞职,失去公司控制权。
 
2023年,张近东重返一线,提出“实体不死”理念,放弃自营电商平台,转向与美团、抖音等外部平台合作,聚焦“线下大店+国补红利”的智慧零售模式。关闭PPTV、剥离天天快递、退出国际米兰等举措,标志着企业从“买买买”转向“关关关”的战略收缩。
 
同年,京东MALL南京店与苏宁新街口Suning Max店同步开业,开启“双东大战”新阶段。苏宁Max通过1:1实景体验场景与“三重补贴”策略吸引客流,618期间全渠道订单量同比增长133%。
 
2024年,苏宁实现净利润6.11亿元,首次扭亏,释放复苏信号。
 
十年盲目扩张
 
苏宁系的疯狂扩张,要从13年前说起。
 
自2012年起,苏宁以年均超百亿元的规模频繁开展并购,耗资27亿元收购万达百货37家处于亏损状态的门店,斥资48亿元接手家乐福中国80%股权,以3.34亿美元控股PPTV,又以2.73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68.5%的股权,持续扩张资本版图。
 
2020年9月,苏宁作为恒大集团最大的战略投资者,投资200亿元入股恒大。然而,该笔投资未能如期回收,最终被转为恒大地产的股权。随着恒大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苏宁的流动性被彻底拖垮,资金链危机全面爆发。
 
2023年,苏宁电器集团总资产为1249.6亿元,总负债却高达1344.8亿元,净资产为-95.2亿元,已资不抵债。这已是该集团连续第四年出现亏损,累计亏损额接近300亿元。
 
上市主体苏宁易购亦未能幸免。2020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累计亏损达678.5亿元。
 
在此背景下,苏宁易购陷入线上线下双重困境。其APP日活跃用户数量不足京东、拼多多的十分之一,经营持续失血;线下门店大规模关闭,超过3000家门店停业,曾以48亿元收购的家乐福中国,至2025年仅剩4家门店维持运营。
 
为求生存,张近东启动资产剥离,为苏宁进行“瘦身”。
 
2024年8月,苏宁易购以1000万元出售天天快递的股权及债权;2025年6月,将四家家乐福中国子公司以象征性的4元总价转让,标志着其大举收缩零售战线。
 
2025年2月7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上的一则公告,宣告了苏宁命运的转折点:苏宁电器集团、苏宁控股集团与苏宁置业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其中,苏宁电器集团、苏宁控股集团为苏宁易购的股东,分别持有公司1.4%股份、2.75%股份。苏宁易购早早发布公告明确,这两家公司并不是苏宁易购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其重整并不会影响苏宁易购的公司治理结构。
 
这些“断臂求生”举措短期内取得成效。仅2024年一年,通过资产处置与债务重组,苏宁易购实现收益约18亿至20亿元。2024年全年,公司净利润达6.11亿元,同比增长114.93%,实现扭亏为盈。
 
然而,这一盈利主要依赖非经常性损益。根据2024年年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苏宁易购实际亏损12亿至14.5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后净亏损仍达2亿元,主业盈利能力未见根本改善。
 
截至2025年3月末,苏宁易购未能偿付的商业承兑汇票金额达23.52亿元,资产负债率仅较此前微降0.25个百分点。公司在财报中坦言,正与债权人协商分期还款方案。
 
显然,依靠变卖资产虽可缓解短期危机,但无法支撑长期发展。如何实现主营业务的持续盈利,仍是苏宁易购面临的最大挑战。
 
线下提效,业绩回暖

根据苏宁易购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8.95亿元,同比增长0.44%,扭转了多年下滑趋势;营业利润达2.73亿元,同比增幅289.28%,实现扭亏为盈;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4869.3万元,同比增长230.03%,继2024年上半年后再次实现盈利。
 
作为核心业务的家用电器及消费电子产品,其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分别同比增长2.28%和0.3%,释放出业务回暖信号。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把握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机遇,推进全国门店布局优化与本地化零售服务能力提升。
 
苏宁易购业绩回暖,核心驱动力来自线下门店提效。
 
2025年上半年,公司紧抓国家以旧换新、扩大内需等政策机遇,强化渠道建设,优化店面结构与消费体验,门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7%。其中,家电3C家居生活专业店比门店收入增长14.45%,坪效提升11.12%。公司聚焦县域市场,依托超1万家零售云门店,推动品质家电与补贴政策下沉,打造“卫星店+流动站”模式,在福建、内蒙古、海南等地通过授权服务点、流动车辆和社区样板间实现精准覆盖,提升消费者对产品、服务和补贴的感知度。同时,开展“美好生活嘉年华”“服务社区行”等活动,设立以旧换新服务站,深入社区激活换新需求。公司还联合政企单位开展“福利行”活动,拓展B端引流。二季度零售云加速扩张,新开297家,总数达10100家。线上则推动国补政策全渠道融合,强化供应链与流量平台合作。
 
目前,苏宁易购正通过场景升级、服务深化与网络优化,持续提升竞争力,巩固经营企稳向好态势。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跨界创业十余载,常州“草根”财管人带领宏巨科技实现“三级跳” 下一篇:72岁江阴“民营船王”,抄底宁波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