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商人物 > 24年“铁与火”淬炼,一颗活塞背后的中国产业链突围战

24年“铁与火”淬炼,一颗活塞背后的中国产业链突围战

  • 苏商会

    2025-07-03 11:24
  • 文:

    杨雨
常州中车柴油机零部件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却鲜少有人知晓,这家市场占有率超60%的企业,曾数次濒临绝境。

在江苏常州武进高新区林立的现代化厂房中,常州中车柴油机零部件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却鲜少有人知晓,这家市场占有率超60%的企业,曾数次濒临绝境。


掌舵人谭勇敢,这位2001年便扎根于此的中南大学毕业生,用24年的坚守与突围,书写了一段传统制造企业穿越周期、淬火重生的传奇。从铁路机车到远洋巨轮,从人才流失殆尽的低谷到江苏省省级技术研究中心,谭勇敢带领企业完成的不只是产品转型,更是一场关乎中国高端装备自主命脉的艰苦跋涉。
 
绝境突围:从铁路桎梏到蓝海扬帆的生死转型
 
2004年,中国铁路迎来电气化浪潮的猛烈冲击。对长期依赖铁路柴油机配套的常州中车柴油机零部件有限公司而言,这无异于釜底抽薪。“那是真正的至暗时刻。”谭勇敢回忆时语气凝重。传统柴油机市场急剧萎缩,成熟技术团队在迷茫中流失,“三五年内,近三分之一的核心人员离开了,技术、营销、制造全线动荡。”企业站在悬崖边缘:固守铁路等于坐以待毙,转型则九死一生。
 
彼时刚升任管理岗位的谭勇敢,面临职业生涯最残酷的抉择。怀着对产业的执着和对企业的挚爱,他坚守初心:“一两百号兄弟的身家性命系于此,他们的技能标签都打在这行当里,散了,他们怎么办?”这份对“人”的责任感,叠加对“国之重器”使命的认知,支撑他扛住重压。在国资央企体系的支撑下,一个“高铁配套项目”如及时雨般注入,短暂稳住了经营基本盘,赢得喘息之机。
 
然而输血难续命。谭勇敢敏锐地抓住关键矛盾——单一路径依赖是致命伤。他力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攻坚船舶领域极高的资质与技术门槛;另一方面,借中国加入WTO的东风,开拓国际OEM代工市场。转型之艰超乎想象:船舶认证周期漫长,国际客户对品质近乎苛求。团队白天跑客户、磨技术,晚上研讨策略,常常熬至深夜。“就像在漆黑隧道里摸索,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方向,然后坚持。”
 
五年蛰伏终见曙光。2009年,常州中车柴油机零部件有限公司不仅在国际代工市场站稳脚跟,更成功将公司积累的轨道交通精密制造技术“嫁接”至船舶柴油机领域,研发出大缸径活塞环等关键部件。2014年,随着低速柴油机活塞头技术攻克,企业实现了高、中、低速柴油机核心组件全覆盖,完成了从“铁路专供”到“海陆全能”的惊险跨越。提及这段历程,谭勇敢目光坚定:“企业转型,必须尽早揪出自己的命门,哪怕刮骨疗毒。”
 
技术登顶:正向研发铸就“不可替代”的护城河
 
走进公司展厅,一排排泛着金属冷光的活塞环静静陈列。其中一款标有“蠕化率80%”的蠕墨铸铁活塞,标志着中国在高端材料领域对国际巨头的实质性超越——此前该技术长期被欧美垄断。这正是谭勇敢笃信“技术至上”战略的结晶。
 
“国资央企的核心使命,就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服务国之重器。”他如此定义企业的研发逻辑。在其主导下,公司建立起严谨的“正向研发”体系:从基础研究(0-1)、工程化突破(1-10)到规模化量产(10-100),每个环节都坚持长期投入。2016年起,公司连续承担了国家两期五年科研专项,聚焦船舶低速机等关键领域。在“长期主义”的支撑下,一批硬核技术破茧而出:
 
首创焊接钢活塞,突破25MPa超高压燃烧环境,使柴油机减重10%、油耗降低8%;
 
攻克“铬陶瓷复合镀层”技术,耐磨性提升3倍,国际先进水平;
 
建成摩擦磨损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研发周期缩短40%。
 
这些成果背后,是谭勇敢对产学研融合的极致追求。公司与上海交大、哈工程等顶尖高校结成“攻坚联盟”,聚焦摩擦学、密封技术等基础学科。一个典型案例是与国内头部企业联合攻关的“蠕墨铸铁蠕化率”项目:高校负责材料机理突破,企业主导工艺落地,最终将实验室的80%蠕化率稳定转化为批产能力,迫使国外同类产品降价30%。
 
面对当下人工智能浪潮,谭勇敢的布局冷静而务实。“传统制造+AI,核心是解决真问题。”他主导构建材料工艺数据库,用AI优化配方设计,引入智能排产系统,动态调整生产资源,将设备利用率提升15%。89项专利、20项发明,以及60%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这些数字印证了他的判断:“没有技术代差形成的壁垒,就没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链主担当:在“双向循环”中锻造产业韧性
 
对于践行的“链主”责任,谭勇敢有自己的认识,在他看来,应该以技术赋能推动产业集群共生。“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产业链的韧性,在于‘柔’与‘集’的平衡。”他如此总结。在江苏省“智改数转网联”政策引导下,公司构建起三重协同生态:
 
技术共享,向中小配套企业开放精密加工、表面强化等核心技术,联合开发镀层设备,带动20余家供应商升级;
 
订单牵引,牵头成立“质量联盟”,制定高于国标的团体标准,确保供应链整体品质;
 
区域集群,在常州形成千亿级柴油机产业链,吸引材料、装备企业集聚,打造“研发-制造-服务”闭环。
 
这一模式在应对全球产业链震荡时展现出强大韧性。当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谭勇敢迅速启动“双循环”战略:对内深化与中船、中石油等央企合作,承接关键装备国产化任务;对外兵分两路——在欧美市场通过技术替代深化与国际头部企业的合作,在“一带一路”市场为东南亚、中东客户提供技术升级方案。2023年,公司国际化营收占比逆势升至15%。
 
对于国家“双碳”目标,谭勇敢视之为升级契机。新投产的绿色工厂通过ISO14001认证,废料回收率达98%;研发的低油耗活塞已装船远航,助力航运业减排。而在人才梯队建设上,他推动与常州大学城共建“见习基地”,并设立“项目分红+专项奖励”机制,让核心技术人员年均收入增长10%。“实体产业需要情怀,但更要让人才有尊严地扎根。”他如是说。
 
谈起2014年那场人才危机,谭勇敢有自己的感悟:“最难的从来不是技术或市场,而是人心。只要团队相信你在做值得坚守的事业,多深的谷底都能爬上来。”
 
采访尾声,谭勇敢对民营企业提出三点核心建议:一要把握战略定力,统筹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要把握宏观形势、资源禀赋和核心竞争力,要主动做减法、勤复盘,避免盲目扩张;二要厚待人才,尤其在信息透明时代,人力成本优化应聚焦效率提升而非压缩待遇,珍视成熟团队的稳定性价值;三要强化风险防御,严格分散客户依赖,,深化产学研合作转化高校技术成果,同时管理者需保持“空杯心态”,警惕经验失效,以战略前瞻性替代战术层面的无效消耗。他强调,民营企业需以“舍得投入人才与技术”换取长期韧性,用战略清醒替代规模焦虑,方能穿越周期迷雾。
 
从青涩技术员到执掌行业龙头,谭勇敢的24年折射出中国高端装备自主化的曲折之路。他带领企业穿越了铁路转型的生死劫,攻克了核心技术难关,更在常州培育出千亿级柴油机产业集群。当被问及管理哲学,他谦逊地摆摆手:“我们谈不上企业家,就是守望者。‘守’的是‘国之重器’的使命,‘望’的是产业链共同强大的未来。”
 
在全球化逆流与科技裂变的浪潮中,这位“突围”道路上的坚守者,依然保持着他的清醒:“不要只顾低头赶路,也要学着抬头看天。做企业如此,兴产业亦如此。”这份定力,或许正是中国制造穿越周期迷雾最珍贵的航标。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江苏首富“千金”,罕见亮相!千亿民企接班人? 下一篇:不做追随者,只攻“卡脖子”!江阴这家企业用“膜”法拿下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