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商人物 > 不做追随者,只攻“卡脖子”!江阴这家企业用“膜”法拿下全国第一

不做追随者,只攻“卡脖子”!江阴这家企业用“膜”法拿下全国第一

  • 苏商会

    2025-07-04 11:27
  • 文:

    雪梨汁
近日,苏商全媒体前往江阴,采访了通利科技总经理邓虓,听他讲述了公司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以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当一片薄如蝉翼的光学薄膜成为制约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的瓶颈,当高端功能膜市场被日韩企业牢牢掌控,2001年,江阴通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通利科技”)在江苏江阴悄然启航。这家以“不做大而全的追随者,只做高壁垒赛道的攻坚者”为信条的企业,在精密涂布领域默默耕耘二十余载,从国产替代的破冰者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从对标日韩到引领国产替代,从技术攻坚到垂直整合供应链,通利科技的崛起之路,正是中国新材料产业从“仰人鼻息”到“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如今,通利科技已经是一家专业从事精密涂布功能性新材料与高分子薄膜材料研发、生产与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的创新型企业,手握300余项专利,在手机防窥膜市场占据国内头把交椅,年营收突破40亿元。
 
近日,苏商全媒体前往江阴,采访了通利科技总经理邓虓,听他讲述了公司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以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精准突围,从细分突破到行业领军
 
通利科技成立于2001年,彼时正值国内消费电子产业高速发展,但新材料却严重依赖进口,尤其是高端功能性薄膜市场被日韩企业主导。通利科技瞄准这一行业痛点,选择这一赛道作为关键突破口,开启了国家新材料产业自主化的攻坚之路。
 
邓虓介绍,公司成立前,通利科技董事长周永南带队走访了日本、韩国等头部企业,系统拆解其技术路线,发现国内产业链缺失的不仅仅是设备,更在于“材料配方-涂布工艺-应用场景”的协同创新体系。基于此,通利科技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对标国际标杆、深耕细分行业的发展战略。通利科技的成立本质上是一场“以国产替代破解产业依附”的主动突围,这也奠定了通利科技“专精特新”的基因——不做大而全的追随者,只做高壁垒赛道的攻坚者。
 
2014年,通利科技与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脑代工厂——台湾金仁宝集团达成合作,成功进入苹果、三星等国际一线品牌供应链。这次合作不仅为通利科技带来了资金与技术研发支持,更促使其在管理流程、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变革,以适应国际一流品牌的要求,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2016年,通利科技在韩国科斯达克上市,借助韩国市场对精密涂布行业技术的认同,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国际影响力与资源整合能力。2018年,占地400亩的连云港新厂投入使用,专注于陶瓷电容和AR/VR等高精尖领域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实现产能与产品线双升级。
 
2022年,通利科技凭借深厚技术积累与市场表现,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产品在手机防窥膜、电脑屏幕防窥膜等细分赛道国内市占率第一,在车用产品如车衣、窗膜等方面也位居国内最大生产商之列,主要客户涵盖蓝思、立讯等电子加工企业。
 
目前,通利科技在国内行业处于第一梯队,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规模化生产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我们的生产成本能够摊至最薄,这是相较同行的核心优势之一。”邓虓强调,规模化不仅带来成本优势,也增强了其满足国际大客户稳定、大批量订单交付要求的能力。
 
从成立至今,通利科技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出从细分领域突破,逐步积累技术与市场优势,最终走向行业领军的稳健步伐,每个关键节点都精准地踩在了产业发展的鼓点上,实现了技术、市场与资本的有机结合,为国产新材料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创新不止,用技术铸就行业领先地位
 
持续创新是通利科技保持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企业营收的5%左右,持续的投入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持有30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00多项,这些专利为公司的产品创新与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通利科技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2022年,公司开发的OLED支撑膜应用于OLED行业,实现了对日本某企业产品的替代;同年,与海信集团合作开发的涅菲尔透镜抗光幕布性能出色,成为材料供应商之一;2023年,其开发的MLCC用保护膜、UV减粘膜等产品分别实现了对韩国和日本某企业产品的替代。

 
邓虓自信地表示:“在部分领域,如特定胶粘剂、胶带产品,我们已无限接近甚至超越国外最高水平。”防窥膜市场的国内占有率第一,正是其技术实力的最佳佐证。
 
然而,行业的发展并非一片坦途。从外部挑战来看,国际经济形势复苏缓慢,贸易主义抬头,使得供应链在材料交付和物流方面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邓虓介绍道,为应对这一挑战,通利科技早在疫情期间就开始实施供应链整合战略,目前在部分产品上已经实现了从制模到涂布以及合成材料的后项一体化垂直整合,有效规避了供应链风险,确保了原材料成本的稳定。
 
而从内部挑战来看,行业竞争不断升级,新入局者增多,市场竞争正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技术、品质、服务、响应速度等维度上构建更深的“护城河”。而通利科技凭借其技术优势与产品特色,已在价值战中占据主动地位。
 
与此同时,通利科技积极推进“智改数转”,建成覆盖全流程的数字化体系:REP与MES信息系统的深度集成,实现从原材料到产品出厂的全流程数字化追溯;内部数字平台对95%的生产工序实现数字化动态监管,并不断深化智能调度、智能仓储等更高阶应用。公司相继获得无锡首批智能工厂、江苏省智能车间、四星上云企业,首批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
 
在技术变革方面,通利科技还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DeepSeek为例,公司管理团队不仅自身积极学习,还探求其在制造型行业的落地方案。邓虓敏锐地洞察到,DeepSeek所带来的智能革命为公司的市场销售创造了新的蓝海市场,如智能眼镜、智能显示设备等AI硬件对新型光学薄膜材料的需求激增,与公司产品布局高度契合,或将成为通利科技的新增长点。
 
此外,通利科技在产学研用一体化方面也积极布局。公司与高校合作频繁,拥有江阴、韩国、台湾等多个研发基地,并与当地高校形成技术与产业合作。例如,在高端纳米材料领域,公司正在进行产业化试验与布局,以期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加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坚守长期主义,以专精特新引领行业未来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利科技肩负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任,更承担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使命。邓虓认为,真正的技术突破,不只是实现国产替代,更是要做出让别人离不开、替代不了的解决案。而通利科技完全有潜力在光电领域从“追赶者”转向“领跑者”。
 
在邓虓看来,要想炼成“专精特新”企业,需要四个关键要素:
 
第一,战略专注是基础。企业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聚焦在一个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把资源、人才、精力都用在刀刃上,才能做出专业优势、打出技术“护城河”。
 
第二,工艺精研是核心。“专精特新”的“精”讲的是极致工艺、极致管理、极致品质。企业不仅要掌握核心技术,还要在产品良率、稳定性、可控性等指标上精益求精,做到客户“非你不可”。
 
第三,产品特色是关键。市场上不缺模仿者,缺的是“独门武功”。专精特新企业必须能在产业链中形成“不可替代”的位置,占据价值高地。
 
第四,持续创新是动力。通利科技正是凭借这几点,才能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代表。
 
谈及江苏优势,邓虓认为,江苏民营企业创新意识强、市场反应快、经营灵活,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质,特别适合在细分领域打造“小而强”“小而美”的专业型企业,可以说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沃土。他建议通过专项数字化改造基金、绿色工厂改革试点等方式,助力江苏更多中小企业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面早布局、快推进。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研发团队的培养上,通利科技注重打造多元融合的团队结构,坚持“项目制+平台化”双轮驱动,营造长期主义的企业文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招聘并重,营造包容各专业领域人才和谐共进的环境。对外,想办法努力留住人才;对内,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提供成长与晋升的机会,让各类人才都能在企业中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共同为企业发展目标奋斗。
 
邓虓原来从事的是通信电子行业,跨行加入通利科技后,得到了董事长的信任与放权,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责任心与创造力。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他注重团队氛围的营造与流程管理的精细化。他认为团队管理一手靠流程,一手靠文化,通过打造良好的团队文化来凝聚人才,同时在流程管理上追求精深与细致,以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与执行力。
 
从江阴出发,在韩国上市,服务全球巨头,通利科技的足迹印证着中国制造向上的力量。邓虓强调,只有不断的技术沉淀和人才培育,企业才能真正走好“专精特新”的长期主义之路。他表示,未来,通利科技会继续走好“专精特新”之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稳扎稳打,一步一个台阶,最终成长为行业真正的“隐形冠军”。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24年“铁与火”淬炼,一颗活塞背后的中国产业链突围战 下一篇:2025江苏富豪榜大揭秘:“四杰”如何搅动财富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