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俞音绕梁 > “双碳”劲风吹,制造业如何“绿色崛起”?

“双碳”劲风吹,制造业如何“绿色崛起”?

  • 苏商会

    2022-05-06 17:24
  • 文:

    苏商全媒体
4月29日,苏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俞文勤对话南京国轩电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西义、南京国信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自力,一起把握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探索企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俞音绕梁
 
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当前,汽车行业向绿色节能减碳转型升级。2022年4月29日,苏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俞文勤对话南京国轩电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西义、南京国信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自力,一起把握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探索企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孙西义
孙西义
 
国轩高科2006年进军新能源行业,是国内动力电池行业领军企业之一,于2015年5月成功上市。公司拥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输配电设备等业务板块,广泛应用于纯电动商用车、乘用车、物流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国轩高科在全国有十大子公司,南京国轩于2015年落户于六合,是国轩高科规模最大的子公司,目前南京基地有三个工厂,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60亿,明年全面投产后,销售将过百亿。
 
刘自力
刘自力
 
国信能源成立于2012年,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超级充电设施的研究和制造。公司团队多次参与国家高电压测试产品的标准制定,是高电压串谐试验装置和AC-OWTS的首创者;连续四次服务神舟飞船发射工程任务,获得神舟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单位的荣誉称号。国信能源在10kV变电和充电一体化的超充领域,坚持了8年多的系统研发,率先推出“面向未来十年全面兼容当下”的“10kV超级充电站”、“10kV移动式超充站”和“10kV光伏储能超充站”三个系列产品;产品获江苏省首台首套重大装备、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江苏省创新产品、获21年科技部、财政部和教育部等组织的第十届中国创新企业优秀奖,也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充电桩企业。
 
 
俞文勤:孙总,您亲身经历了中国汽车新能源化的发展进程,你觉得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历程?
 
孙西义:爆发式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从2009年到2015年期间,进入了摸索发展方向的阶段;2010年之后分成了两个主要方向,分别为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从2015年开始进入快速爬坡的阶段。到目前为止,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只是到了山脚下而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机会也很多。
 
俞文勤:本轮疫情,对制造业产业链的上下游、物流供应链和资金链是巨大的考验。两位的企业在这三方面有没有受到影响?
 
刘自力:影响是肯定有的,并且还不小,由于公司的产品原材料和商务业务有一部分在上海,所以在原材料采购、项目洽谈等方面,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为此,公司做了大量工作,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寻找了替代的供应商;采取线上洽谈推进项目。
 
疫情会很快过去,对企业的影响是暂时的,能够挺过目前艰难时期的企业才是真正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业。
 
孙西义:有两个观点和刘总的不太一致,第一,我觉得我国的疫情不会那么快过去,受国际疫情的影响,我国要在“动态清零”的前提下,做好与新冠长期斗争准备。病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研究的是如何与它共存。
 
第二,一季度来看,新能源电池行业受疫情影响是有的,但应该较小,各企业的生产基本上能保持满产状态。无论疫情有多严重,企业要千方百计保证物料能进来和产品能出去。
 
这轮疫情中,整车行业受到的影响很大,整车产业链条长,现在供应链处于断链的状态。但是,整车行业目前非常火,大众买车的热情受疫情影响反而更大。由于整车需要电池到位,才能装车去销售,所以目前电池行业供不应求,很多订单都是处于排队等候的状态。
 
俞文勤:两位进入企业后,对所在的企业做出过哪些具有深远影响的事?
 
孙西义:国轩高科从2015年上市以来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在2017年之前,国轩的三大客户是北汽、江淮和奇瑞。2018年开始,国轩的客户群越来越大,客户质量也越来越高。
 
储能方面,国轩在2019年时开始与华为合作,南京国轩共有七条生产线,两条线专门为华为生产。
 
南京国轩2015年在南京六合投资建设;2016年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2017年第二条生产线投产;2019年第三、四条生产线投产;2021年,南京国轩又开始键第五、六、七条生产线,产品产能提升巨大,是现在总产能的三倍。
 
我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第一,把流程化的管理带进来;第二,把优质客户带进来;第三,把产品品质把关好。
 
刘自力:国信从上世纪90年代年开始做变压器,后来生产国家海缆,参与生产了国家航母消磁设备的研发生产,为神舟飞船的发射提供了电源保障。从2012年开始,国信开始向电动汽车充电桩方向发力。
 
国信招募我加入团队,就是希望我能够将军人的灵魂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中,让企业有军魂和有服从、能打硬仗的精神,让企业能有更加长足的发展。加入国信后,我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俞文勤:中国的汽车的发展史实际上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追随的过程,在没有新能源车之前,国产车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基本都是中低端市场。而现在,国产车无论是外观的工业设计、内饰还是性能质量等方面都可以媲美欧美,是中国汽车发展的里程碑阶段。
 
请问孙总,你觉得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凭借新能源车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
 
孙西义: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中,发展过程是变化的。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从2009年开始有了第一份国家级补贴,当时的政策叫十城千辆,也就是2009年到2012年三年时间,每年发展十个城市,每个城市发展1000辆新能源车。在国家的带动下,传统车企响应政策开始研发生产新能源车。
 
新能源车与传统汽车有三个区别,第一,安静;第二,加速性能好,;第三,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发展。国家开始的设想就是能否从这三点对国外进行弯道超车。经过了十几的发展,当初的设想已经基本实现。相信在未来,中国的汽车发展是可以凭借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汽车发展的。
 
俞文勤:山东济南特来电号称“充电桩一哥”,江苏常州的万帮新能源旗下的星星充电也紧追其后,号称“亚洲数字能源独角兽”。国信作为年轻的后来者,对市场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刘自力:国信现在已经有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企业的在售产品和研发产品主要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十年的,也就是国信的产品主要是为未来社会新能源车发展所需的高压快充而研发的。
 
俞文勤: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于绿色制造以及产品低碳化。绿色化、低碳化的理念在两位的企业中分别是如何落地的?
 
孙西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有战略目的的,第一,解决雾霾空气污染的困扰;第二,保证能源安全。国轩从成立之初就有这样的理念,要为社会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从储能角度来说,国轩有很多储能产品都出口日本、欧美等地区,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同时,分布式储能也是国家力推的,储能站的优势就是将夜间的谷时储电用于白天的生产经营,国轩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第二,国轩的工厂车间顶部非常平面化,方便铺设光伏发电。作为传统的耗能企业,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用电费用,另一方面可以节约电网供电,为国家节约产电资源,助力绿色发展。
 
刘自力:国信的多款产品,都是为了适应新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新能源车换电是目前的主流趋势,但它势必会被充电所取代。国信为了实现生态目标,发力科研,为新能源的发展不懈努力。
 
网友问:孙总,现在油价持续上涨,是否是入手新能源车的好时机?
 
孙西义:新能源汽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新能源车的使用成本比燃油低20%左右。如果家庭想买第二辆车在城市内代步,那现在是非常好的购车时机。
 
目前,绝大部分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在400km以下,400km以上的占较少,超级充电目前还不具备,或者说还未普及,所以远程驾驶会有充电焦虑,耗时也比较长,所以,如果是经常长途出行,那还是建议购买燃油车。
 
另外,今年12月31号,国家对于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将全部终止。上海、杭州、北京和深圳等限牌城市现在是买新能源车可以送牌照,今年12月31号后也将取消此政策,所以,想买新能源车的现在可以抓紧入手。
 
网友问:刘总,当前,充电桩行业处在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或者说是资本雄厚的企业占有市场主导权的阶段,那么,此时中小企业进入市场,还有机会吗?
 
刘自力: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一种整合,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充电桩行业现在是高速发展期,这时候进入行业其实是最佳时期。基于电动汽车的一些痛点,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都存在机会。
 
俞文勤: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现在往后看,还有怎样的机会?
 
孙西义: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了350多万辆,占所有车销量的13%~15%,预计到202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35%~50%,也就是说新能源车在未来几年的产销量还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所以,现在入局,机会还是非常大的。对新入局者的个人建议,不能太冒进,机会是机会,但你有没有能力去把控,要考虑清楚,毕竟汽车行业是一个大投入的行业,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都是大投入的行业,很有可能投入两三年都见不到收益。想要入局,就必须有非常雄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储备做支撑,同时可以忍受3~5年的时间去持续性无收益的投入。企业一定要在战略规划上有非常明确的目标,稳扎稳打地实施计划。
 
刘自力:我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非常有信心的,我国一定会在技术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要想走得长远,充电行业就必须与之相匹配,所以我觉得如果自身实力不具备投资新能源车,那可以考虑投资充电桩。充电桩做为核心部件,现在正是爆发式增长的发展阶段,现在入局,正是抢占市场的好时机。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

浪潮之下:制造业的“新四化”

下一篇

从“本手”到“妙手”,企业“半年考”的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