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俞音绕梁 > 浪潮之下:制造业的“新四化”

浪潮之下:制造业的“新四化”

  • 苏商会

    2022-04-29 16:16
  • 文:

    苏商全媒体
4月24日,苏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俞文勤对话箱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力,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运华,探讨疫情浪潮之下:制造业的“新四化”。

 
俞音绕梁
 
当下,企业面临的创新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数字化、专精化、资本化、低碳化”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022年4月24日,苏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俞文勤对话箱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力,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多维绿建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运华,探讨疫情浪潮之下:制造业的“新四化”。
 
张力
张力
 
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专业,现任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箱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州通润自1985年开始生产电梯曳引机,专业从事电梯曳引机、电梯部件产品、驱动设备产品、高效永磁电机、螺杆空气压缩机主机及施工电梯减速箱的设计、制造,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所生产的电梯曳引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鸟巢”等诸多世界经典工程。
 
公司在2002年就开始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升级改造,基于集团的整体需求,在2015年成立了箱讯科技,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 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布局海运物流、空运物流、铁路物流、全球地面服务等领域,通过数字物流和数字金融,为中国进出口企业 和物流企业赋能。通过7年的发展,箱讯科技打造了端到端的矩阵式服务能力。通过这几年的数字化服务,实现了连续三年三倍的增长。
 
刘运华
刘运华
 
土木工程专业,2003年加入多维联合集团,现任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多维绿建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总经理。
 
多维联合集团创始于1983年,是国内领先的节能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与绿色建筑钢结构系统集成服务商。在天津、南通、沈阳、成都建有智能制造基地,已服务客户逾万个,行销74个国家与地区。多维不断创新研发,形成350余件国家授权知识产权,长期服务一汽轿车、宝马汽车、华为科技、京东方、三星电子等知名企业,并荣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百强、中国建筑金属屋(墙)面行业十强企业等。未来的多维,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为客户提供绿色低碳建筑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俞文勤:两位所在的企业目前有没有受到这一轮疫情的波及?企业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应对?
 
张力:第一点,公司现在在多地设有工厂,感受比较深的是疫情带来的封锁,对企业是非常致命的,因为制造型企业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运出,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整个公司的运营都会被迫中断。
 
公司经过多年发展,每一个环节的分工都非常明确,需要协作的厂,一旦处在封控区,那公司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本轮疫情中,企业有一部分产品受到很大影响,因为有些关键零部件需要上海地区的供应商提供,生产运营就只能靠库存在维持。
 
同时,苏州通润在常熟,靠近上海,产品的运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没有司机愿意运输,其次是通行不畅,最后是物流成本大幅上升。如果这部分成本费用的上涨不能够转嫁给市场,那公司的利益就会面临受损。
 
第二点,因为公司的物流运营中心在上海,上海疫情暴发后,中心大楼被封锁,由于公司进行数字化运营多年,既有员工在办公室坚守,又有员工居家线上办公,所以,目前为止还在为客户提供线上服务。线下物流运输方面,各区域政策有区别,物流运输面临较大的挑战。
 
这次疫情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去反思,迫切地想要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让企业变得更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
 
刘运华:以南通工厂为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物流的影响,在3月20号到4月18号期间,物流是处于中断的状态,造成了原材料、成品、人员的流动性枯竭。后来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有所好转,但出现了货找车、车找人的情况,没有司机愿意接活,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完成运输。
 
集团的上海公司员工全部居家办公,浙江公司员工甚至连市县都无法流动,至今已有40多天,整个工厂的满产率严重不足。即使是现在能复工复产,也只能达到正常月份25%左右的开机率。
 
这种情况的延续,连带着会影响现金流,材料不动、人不动、钱不动,这对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制造业来讲是致命的打击。如果时间短,企业还能扛一扛。如果这轮疫情到五月还没有大的改观,企业就要去考虑瘦身、开源节流等。
 
集团的天津基地、沈阳基地也都经历了这轮疫情,虽然完全解封了,但恢复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有可能恢复到先前的运营状态。多重因素的叠加,对企业运营效率的打击是巨大的。
 
 
俞文勤:这轮疫情,乐观估计对企业影响有多大?企业对今年的KPI有没有进行调整?
 
张力:本轮疫情的风暴中心在上海,我觉得上海疫情见底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刚开始苏州地区影响并不大,后来昆山静默、太仓静默,常熟静默。企业运营停止,只能给一线员工放假,留下管理人员进行日常沟通,减少支出,企业实际上是处于休克状态。
 
由于公司有些产品是项目型产品,影响估计在10%~20%左右。公司的下游受到此次疫情的冲击更加明显,影响目前难以估算。
 
刘运华:公司内部预测,本轮华东区域的疫情要看上海的清零状况,预计在5月中下旬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如按照3、4、5三个月的影响推算,全年运营指标至少有30%左右的折损。公司目前暂时还没有调整目标,但正在做一些相应的准备工作,从企业的管理细节上进行变化,各部门、各事业部都在做详细的数据梳理,全方位做好随时复工复产的准备。公司对2022年全年的经营指标还是有信心的。
 
 
俞文勤:两位的企业在“专精特新”发展上是什么样的思路?目前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专注一点发展会不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决策层是如何应对的?
 
张力:通润对“专精特新”的理解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细分,也是市场竞争力度不断上升的自然表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通润而言,通润并不把眼光拘泥于产品和技术,而是看到底要面向什么样的市场、用户和价值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是某些产品性能的提升、智能化的提升或给用户带来新价值,这些都是通润在思考的。
 
国际物流方面,国际物流的服务门槛较低,但供应链条较长,所以通润用数字化的方式将其打造成全过程可追溯、可视化,通过数字化,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去管控整个过程,优化了原本的复杂流程,提高了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具体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效率中间传导的环节要是最少的,因为国际物流需要多方要素协同;第二,通过数字化的控制,所有的业务活动都可追溯,所以成本可被核算;第三,数字化在人员优化方面也做到了提质、增效、降本。所以,“专精特新”是通润寻找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的思考结果,是通润为了在细分领域更加专业化、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
 
刘运华:多维虽然是传统制造业里的建材行业,但多维的创新基因很强。多维是站在市场角度和客户需求来考虑研发创新的,以高品质的产品、规模化的生产,完美交付给客户,为客户提升更多的价值。秉承这种自我驱动,多维以打深井的思路,把每一个产品做到比其他企业的产品更好。
 
从2000年开始,多维就开始秉承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研究一代的创新思路在发展。从2010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多维从解决财务数据端和生产端的联通,到未来全公司全流程的数字化,始终专注“智改数转、专精特新”发展。
 
 
俞文勤:刘总,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数字化”是不可能从“新四化”中单独拆分的,一定是融合发展的过程。“新四化”融合的过程,也是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你觉得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在哪些方面?多维是如何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
 
刘运华:结合多维的发展经历,我觉得关键在人。多维在初创阶段是一个小规模的企业,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行业极度内卷。任何产品如果没有强的技术壁垒,那就将面临一片红海,面临激烈的低价竞争。多维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倒逼自己进行不断创新突破。
 
这其中,领导的决断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多维在那个时期就未雨绸缪,在产品大卖以及其他企业都忙着赚钱时,决策层就决定开始花钱投入新一代产品的研发,以此来保证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的每一款产品都处于业界的顶端。
 
每3~5年,多维就会聚焦某一产品,看看有没有新思路可以创新发展。这里也同样体现人的重要性,要想不断创新,那就需要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来做支撑。
 
所以,多维在发展过程中重点是靠人,靠领导层在研发创新上的资金投入。正是聚拢了相关的专业人才,多维的发展才得以更好落地。
 
 
俞文勤: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最终都是希望能够可持续发展百年甚至更长。判断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一般看三个指标,第一,始终坚持与客户共同成长;第二,推动整个行业进步;第三,与员工共同成长。想问一下,两位的企业在行业中都是龙头企业,在推动整个行业进步方面,企业有怎样的思考和作为?
 
张力:以国际物流行业为例,第一点,传统行业可以看成是慢行业,发展企业首先考量的是增长,如何在传统慢行业里做出快的速度。首先需要企业自身实力强,这里有一点就很重要,就是用户到底关注的什么,通润一开始就定位于服务终端的用户,这样才能更好地从全局来观察整个产业链条上发生的事。
 
第二点,国际物流行业门槛极低,导致碎片化严重,上海一个地区的国际物流企业就超过3万家。数字化、信息化难以统一,牵扯面广,国家近期提出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其实是给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对国际物流行业是重大利好。
 
箱讯应该如何发展,只考虑一点,就是能不能实现行业最佳实践,让终端用户用更低的成本去获取相关的运力。对运力企业来说,不再需要花那么多精力、金钱去层层消耗。箱讯的发展让整个产业链条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简洁。
 
第三点,箱讯在重组业务管理过程中发现新的业务流程,再来设计更合理的组织架构,还会去考量每一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员工。
 
所以,箱讯在客户价值、产业链条、团队组织架构三方面是一体的。帮助企业在国际物流方面做到一站式管理,对整个行业都起到了引领作用,可以为产业更好地去赋能。
 
刘运华:企业要想影响整个行业,需要以点带面。首先,企业要具备有核心竞争力、可应用、可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其次,当有了前瞻性产品后,需要得到权威专家的认可;再次,就可以去联合行业协会、设计院、国标起草单位、图集编写单位,去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然后,形成固化的产品体系;最后,全行业的头部企业都会去共同推动,从而影响整个行业乃至产业链。
 
目前,多维依靠的是产品输出来影响行业,未来,通过更好的研发,将会形成技术输出来影响行业,再到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优化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
 
 
俞文勤:两位互相听了对方的分享,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对方有什么样的感知和评价?
 
刘运华:通过这一个小时的交流,张总给我的感觉是在坚守实体制造业的同时又不仅限于把实业做大、做精、做强,还在用跳跃式的思维去相信科技,去结合大数据、信息化等方向去建设发展企业。张总这种脱离本行业之外的创新思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用一个词来形容张总可以说是“守正出奇”。
 
张力:今天交流最大的感受是和刘总有很多共鸣,因为制造业一个产品出来很快就会被同行企业去抄袭复制,这对企业的创新研发其实有很大的打击,对企业坚守创新的意识也有很大的挑战。
 
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坚守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我觉得企业必须要以跑马拉松的态度来做企业,才能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活下去。
 
 
俞文勤:80后现在已经走上舞台中央,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面向未来的正在成为社会中坚的80后企业家,他们身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刘运华:我认为是学习,不断地学习。社会环境变化很快、政策变化也很快,对于外部环境,能左右的,我们去左右,左右不了的,我们怎么办?对于企业家而言,如何带领企业在不可预知的环境下创造出更好的效益?如何让企业永续生存下去?这都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才有可能实现。
 
无论企业面对的是顺境还是逆境,作为企业负责人,只有经过大量的学习,才能学会总结分析,才会不满足于现状,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发展企业。
 
当然,学习不限于向书本去学,同行业、专家学者、技术骨干,这些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不断去寻找自己的知识盲区,然后取长补短,不仅为了学以致用,也为了不断去突破自我、丰富自我。
 
张力:过去40年是中国发展最好的40年,社会在快速变化,很多宏观面的变化已经能够影响到企业微观面的实操。这就导致企业所在的商业社会里,原来商业逻辑在不断被打破,也就是说企业面对的是不确定性的混沌世界。
 
所以,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企业如何去面对这种馄饨,如何从不确定里走出确定性来,这是企业最大的挑战。能够走出来,那就是走向蓝海,如果无法拨开迷雾,那将是无尽的红海,厮杀会更加激烈。
 
要向走向蓝海,就需要自己打开全局性的思维、提升认知,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去解决。
 
 
俞文勤:两位的企业国家化程度都很高,在这几年,国际业务是在向前跑,还是有所收缩?张总的箱讯公司业务是国际航运,从箱讯掌握的行业数据来看,中国国际化程度是更深了?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遏制?
 
张力:刚开始,由于相关关税政策,企业的运营方面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宏观层面反应出来的结果是增长的。今年如果没有疫情影响,数据也会比较好。对于企业而言,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企业更需要用全球化视角去看待市场,市场最后会为价值买单。企业要像我国发展一样,做好自己的事情,让企业的产品和自身更有竞争力,助力中国制造拿下更多市场。
 
刘运华:疫情三年,企业在2020年到2021年期间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但今年开始有了转向变化,询盘多了、落地订单多了、运输价格回落,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如果没有国际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中国基建行业和基建材料出口是每年都有稳定增长的。
 
疫情影响,人员团队出不去,材料运费居高不下,但多维很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多维服务的优质客户,尤其在江苏,这两年有很多客户订单供不应求,这就是中国制造产业集群的力量。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

疫情之下,制造企业如何“向上突围”?

下一篇

“双碳”劲风吹,制造业如何“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