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商人物 > 为何能获省长质量奖?江海股份:上市是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为何能获省长质量奖?江海股份:上市是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 苏商会

    2021-11-17 17:03
  • 文:

    杨冠亚
陈卫东认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到产品上,市场、客户对质量的认可,就是最好的肯定。”

 
发展质量反映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近日,2021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名单公布,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江苏省省长质量奖。
 
省长质量奖是江苏省政府设立的在质量领域的最高奖项,旨在授予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事业单位。而能够申请的企业,必须在经营业绩、社会贡献方面都有杰出的成果,并且经济、技术、安全和质量等指标位于同行业领先地位。
 
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海股份”)前身为“平潮镇福利社”,1970年开始进入电容器的研发生产领域。在企业发展到第30年时,江海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次年,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南通新江海动力电子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成为电容行业的龙头。
 
此次苏商全媒体采访到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卫东,围绕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上市故事,陈卫东进行了相关介绍。
 
陈卫东
 
转型升级的意识要超前
 
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目前存在整体大而不强、龙头企业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我国技术产业发展。当今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产业大升级、行业大融合的态势,企业加快电子元器等基础电子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元件产业的转型升级一直都是地方政府乃至国家都非常关注的话题。陈卫东对此表示:“作为企业,转型升级并不是一个国家落实到你头上你才去考虑的事情,为了企业的发展,这是企业家需要一直考虑的事情。对于电子产业来说,这就牵扯到产品的设计,包括产品开发、产品试验。”
 
以电容器耐久性测试为例,原本只需要2000小时的试验,但如果要升级进入高端市场,就必须要5000小时、8000小时,甚至到10000小时。就以最短的5000小时来说,可能就耗费掉企业一到两年的时间去研发攻克一个产品。在试验之后,这样的产品才能够向市场推荐,这是电容器行业基本的流程。
 
江海股份

对于江海股份这样深耕实体的企业来说,转型升级从不是一句口号,更不能等政府推动再去着手这项工作,这样的话无异于坐以待毙。
 
“企业对自身的转型升级要有信心,也要早早做好准备,甚至是失败的准备。”陈卫东毫不客气地点出企业面临转型时最担心的事,“企业家们不要因为花了钱,去做研发、做试验,但是试验失败了一两次就放弃,这样是不对的,要容许搞创新研发的人员失误,并且在研发这一块不能减少培养力度。”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到产品上,市场、客户对质量的认可,就是最好的肯定。”陈卫东认为,企业在拥有了足够的技术之后,无法将其通过高质量的产品输出到市场,那么再多的技术也是无用功。
 
什么是高质量的产品?这并不单纯是一个研发问题。“产品大批量生产,推向市场,需要企业的品质管理能力,更需要企业对人员的绩效管理。这是一个集研发管理、质量管理等于一体的过程,这些做不好,产量再高,质量没人认可,定价上不去,企业也没有盈利。”陈卫东解释道。
 
以江海股份进入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过程为例,除了产品的价格问题,最重要的是电容器的性能是否能够达到行业的指标,这一点与江海长期深耕的消费电子领域有很大的不同。在消费领域,如玩具需要量产,则电子元件的低价非常重要。但像电梯这样的工业领域,只要有一部电梯的电容器出问题,它就无法继续运作,甚至会出现事故,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而三菱电梯在中国的电容器供应,90%来自江海股份。从家居、玩具电容,走向工业电容,江海股份一路走来,提升质量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法宝。而上市,则让江海股份如虎添翼。
 
江海股份
 
上市是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2010年9月,南通江海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募得8.2亿元资金后,江海电容器加快了对原有铝电解电容器产品的转型升级,之后又利用资金将铝电解电容器的产业链向前延伸,攻克化成箔及腐蚀箔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既保障了企业自身的生产需要,又降低了成本,形成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作为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江海股份这样的重资产企业,想要维持制造就要有装备,而厂房的投入往往巨大,这样就会出现企业的积累跟不上投入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江海股份将目光投向资本市场。
 
对于上市,陈卫东有自己的理解:“上市的那一天就相当于为企业做了一次广告。深交所一挂牌,名气就起来了。其次就是上市之后的融资更快,也更方便。还有就是对团队的激励,像江海股份就在上市后做了股权激励,更加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持续推动力,融资驾驭得当,可以给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2016年,江海电容器利用上市平台启动定向增发,再次融得资金12亿元。正是依靠这笔资金,江海电容器研发了一些战略性的新兴产品,一个是电动汽车上用的薄膜电容器,另一个就是用于储能的超级电容器。目前这两个产品发展态势非常良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薄膜电容器的销售增幅达到50%,而超级电容器几乎达到100%,未来势必会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陈卫东表示,未来江海股份规划的主营范围依然会在三大类电容——电解电容、薄膜电容、超级电容。“三大类电容依然还是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特别是超级电容。对我们来说,外面吸引人的东西很多,能赚钱的机会也太多,最重要的还是把生意做好。”
 
江海股份
 
人才培养是解决“卡脖子”的关键
 
2012年,江海进行“固态高分子铝电解电容器负极用高性能铝/碳复合箔”的研究与开发,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实现了成本低廉、性质稳定、性能优质的工业产品,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实现涂炭箔的国产化。
 
陈卫东说:“当年涂炭箔进口的时候日本给国内的价格是一百四十多元一平米,比我们的阴极膜要贵,当时我们的阴极膜大概是五六十元一平米,显然日本就是要‘卡’我们的脖子。我们就决定要自主开发出这个材料,就找到了中南大学。”
 
当时突破卡脖子现状的就是中南大学的李荐博士。陈卫东回忆:“那年中南大学和我们合作这个产品,搞了四年,中间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最后也成功了。成功研发之后,这个材料的价格立马从140多元降到了几十块钱,而且是我们自己做的材料,成本也能控制。”
 
这次对日本“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让企业更坚定了对技术的专注和对人才的培养。江海股份的人才培养历史已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江海股份和西安交通大学就达成了产品开发的合作,并且建立了西安交大南通江海高端电容器研发中心,这里吸纳了诸多高校人才前来工作。
 
除了西安交大,江海股份又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名牌高校,还有海外的美国UCLA、澳大拉利亚莫纳什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合作。
 
陈卫东
 
对于高校合作,陈卫东表示:“搞实业的,要有新技术,一定要去了解学校和研究所,因为最先进的科研技术与科研人员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如果我们想要在技术上有更先进的突破,那势必要与高校深入合作。”
 
高校合作的背后,一方面是技术,另一方面就是人才。从突破日本对中国的涂炭箔掣肘,到如今全面素质提升的人才梯队,更加完备的产品生产线,江海股份不仅实现了瓶颈的突破,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添油加柴。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通光的“坎坷”上市路!张强:审时度势、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下一篇:刚刚公布!这位江苏企业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