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商人物 > 通光的“坎坷”上市路!张强:审时度势、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通光的“坎坷”上市路!张强:审时度势、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 苏商会

    2021-11-12 17:02
  • 文:

    杨冠亚
通光集团于1991年成立,1996年改制为股份制公司,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张强认为,通光之所以能走过三十年风雨,不断在技术、产品上革新,归功于稳健的发展。

 
1988年,国家颁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增加了私营经济的条款,民营经济名正言顺进入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开始了蓬勃的发展。如今三十余年已过,当初第一批开拓民营企业版图的人,无形中成为了新的中国企业制度的探索者,同时也是私营经济发展史的见证者。
 
1990年,上交所、深交所的成立打开了中国企业上市的大门。而对于从无到有的民营企业来说,上市并非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以实业见长的苏商,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方向并形成突破口,在资本市场异军突起、表现非凡。
 
苏商会长期关注江苏民营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通过联系走访江苏上市企业,对知名龙头企业的上市成长之路进行了梳理。通光集团(下称“通光”)于1996年改制为股份制公司,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通光从海门走出,现已发展成为集通信、电力、智能装备和电力能源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中国光电线缆行业的领军者之一。
 
此次苏商全媒体对通光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强进行了专访,深度了解了通光在上市背后的荆棘路。
 
张强
 
从乡镇企业到上市公司
 
三十年前,民营企业颤颤巍巍地起步,创业者们满怀热忱与忐忑踏上未知的征程。
 
刚刚起步的通光仅有张强和两个财务人员,企业主营业务是给当地的光缆厂和通讯电缆厂供应原材料。回忆起创业初期的日子,张强说:“我们从海门县新余乡起步,新余乡当时的经济实力还非常薄弱,但尽管如此,刚创业的时候乡政府借给了我们20万,这在上世纪90年代来说是非常大的一笔钱。我们花17万买了设备,将3万作为流动资金,当时资金短缺,作为光电缆材料供应商,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产品,只能卖卖材料。”
 
这个只能卖卖材料的工厂就是海门市铝箔复合材料厂,通光集团的前身。
 
通光集团
 
在上世纪末,人人下海都为了赚快钱糊口,但是张强却早早意识到,厂子启动资金少,没有自己的技术根本活不下去。
 
“我记得一开始工厂买来的设备,来调试的技术人员其实只是在操作机器,根本不会带来技术和工艺,就是一个调试的过程。
 
关于技术的挖掘,我们都是一点点地摸索。从1991年10月份开始的两个多月里,我们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几个人都要熬到深更半夜,通宵达旦地做实验。”张强介绍说。
 
那时候的张强既要当工人,又要当检测人员,还要当销售去跑市场,一人分饰多角。在当时的光电缆材料市场中,通光做的是大长度铝塑复合带产品,虽然对于当时的光电缆材料市场来说是后来者,但它却是全国第一家攻占大长度市场的企业,也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回报。1992年,通光已经开始取得正向的收益,当初投入的20万收回了40万。
 
收回成本之后,通光并没有停止对产品的研发探索之路。90 年代即将步入后半场,全球即将被信息化、互联网的浪潮席卷,通光也开始进行针对光纤光缆的研发。而对于刚起步的通光来说, 资金短缺、人才储备不足、技术实力低等种种问题都成为了企业经营的重压。通光的产品线单一、市场小,如果固步自封根本无法突围。
 
“如果以常规的模式去进行市场竞争根本没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形成差异化竞争。于是1995年之后,我们就转入电力的光通讯传输产业。一开始我们只是代理国外的产品,走进口,再通过团队的研发消化进口产品。之后我们在电力特种光缆领域拿出了替代进口的产品,进口的价格每公里要10万多,现在我们销售价只要一万多。应该说我们通光与行业的同仁们,也为我们国家电力通信的发展作出了一些贡献。
 
2003年,江苏通光信息有限公司成立,通光海缆基地在长江边破土动工,海底光缆正式投产。2005年,通光荣获“中国光纤光缆金牌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名牌产品”等荣誉。
 
坎坷的上市路
 
早在2000年,通光就开始着手准备上市工作,但一直到2011年,通光才成功在深交所敲钟。而这中间都发生了什么?
 
张强提起中断初次上市时这样解释:“2000年的时候,我们的规模在行业内比较小,上市本身就有一些难度。除此之外,整个光通信行业在2000年下半年遇到了一个低潮期,自然我们企业也遇到了低潮。”
 
张强所说的低潮其实是全球性的。光通信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波分复用技术大爆发之后,在2000年之前已经铺设了大量甚至可以说是过量的光纤基础设施,直到今天,社会上通信容量需求也还在靠那时候铺设的预备光纤实现。所以从2000年开始,这一行业无论是对技术革新的需求还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都非常弱,这就直接导致了该行业暂时不需要多余的资金介入,直接进入寒冬。更不用说随后两年的互联网泡沫,导致国内电信市场竞争加剧,很多错误估计互联网市场的通信企业纷纷遇到难题。并且,在中国加入WTO 前夕,光通信的产品、材料依靠进口, 关税也是企业不小的负担。
 
前后夹击,内忧外患,行业的低潮让通光放慢了上市的脚步。
 
之后,张强将目光放到了航空航天领域,遵循的依然是他的“差异化竞争”原则。“当时光纤光缆这部分我们确实是规模小,并且市场竞争大,而中国在航空航天这一块的电缆是落后于全世界的。因此我们当时筹了2000万注册了一个公司,并且引进了一流的设备和人才。由于我们是航天航空装备线缆的后来者,这种线缆在当时都是机电部这样的企业布局生产的,我们能进入这个产业其实就靠引进的国外一流的设备及人才带来的技术,于是我们很快就打开了航空航天的市场。”
 
2007年,通光开始筹备第二次上市,并且以新成立的公司为主体,加入更多集团优质的项目,最终于2011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通光上市
 
在私营经济刚冒头的时代,通光也算最早一批的民营企业。但在采访中,张强回忆创业的路程,始终能精准地说出,通光在哪个方向入场太迟,而这样的“迟”对标的则是世界通信光电行业的发展步伐。而通光在每个阶段存在什么样的不足,张强也记忆犹新。由于通信光电行业的特殊性,民营企业在这一行的话语权一开始并不高,想要突破枷锁与重围,走出自己的路,通光一直不变的信念就是加强自身实力,完善产业布局,提升技术短板。
 
实业家的执念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张强觉得通光基本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为材料工厂,做得还不错。第二阶段就是进入光缆,组建了另外的工厂,然后进入特种光缆领域。而第三阶段就是目前进入的电力产品,依然侧重于特种电缆。
 
张强认为,通光之所以能走过三十年风雨,不断在技术、产品上革新,归功于稳健的发展。
 
“这个时代什么都比不上活得久、活得好,这样才是一个企业健康的发展。无论市场处于哪一个阶段,低潮也好,高潮也好,企业家都要对企业保持清醒的认知。企业自己有弱点,生产什么产品,往什么方向研发,如何正确地把握,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去决定。”
 
不论通光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张强仍然觉得有很多不足。的确,在特种光缆行业,产品研发技术难、研制周期长,一个产品从开始投入到真正产生效益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有的产品还依赖于进口材料,在张强眼里,这就是亟待解决的事情。
 
创业之初的命题是存活,企业做大之后就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当通光发展到10到15年的时候,瞄准的产品就不仅仅是国内的先进产品,而是国际上的、国内没有的东西,并且实现自主研发、代替进口,拥有自己的专利,最重要的是——填补市场的空白,打破国际的垄断,实现国产对特定领域技术的引领与发展。
 
技术、实力,是实业家们经营企业永恒的话题,唯有如此,企业方能屹立不倒。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

苏商智库成志明:乌卡时代,苏商如何才能少走弯路、不走绝路?

下一篇

为何能获省长质量奖?江海股份:上市是转型升级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