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商人物 > 自筹45亿!硬核掌舵者周玉斌,带领梅兰化工闯出新天地

自筹45亿!硬核掌舵者周玉斌,带领梅兰化工闯出新天地

  • 苏商会

    2025-11-11 09:52
  • 文:

    王雪莲
近日,苏商全媒体走进梅兰,采访了梅兰集团总经理兼梅新公司董事长周玉斌,聆听他讲述如何带领梅兰化工完成这场“没有退路的转型”,以及他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与规划。


在长江下游的化工产业带,梅兰化工是一个绕不开的公司名字。从1958年泰州第一家化工厂,到如今氟化工领域全球前20强、中国化工500强,走过66年风雨的梅兰化工几乎浓缩了新中国民营化工的全部历程。
 
更令人瞩目的是,它在2018年到2024年,用了七年时间,自筹45亿元,完成了一场在业内看来“不可能”的搬迁工程——将主产能从泰州海陵区老厂迁入泰兴和九江化工园区。
 
而主导这场“化工入园”战役的,正是梅兰化工的掌舵者、周玉斌。他并非科班出身的“化工老兵”,却以一场破釜沉舟的“款到发货”销售革命,扭转了企业的现金流命运;以“不新增一分银行贷款”的极度自律,自筹资金,带领梅兰化工完成了绝大多数企业都需依赖外部输血的搬迁壮举。如今,站上新起点的梅兰化工,正朝着第四代制冷剂和高端含氟新材料领域持续前进。
 
近日,苏商全媒体走进梅兰,采访了梅兰集团总经理兼梅新公司董事长周玉斌,聆听他讲述如何带领梅兰化工完成这场“没有退路的转型”,以及他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与规划。
 
十年征程,从创业者到掌舵者
 
周玉斌与梅兰化工的结缘,始于他在化工行业十余年的创业积淀。2003年,他是一位独立的创业者,创办了华海公司,从事制冷剂销售和分装业务,短短十年间将企业做到年销售额5亿元的规模。这段创业经历,锤炼出他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2013年10月,梅兰化工收购华海部分资产,周玉斌“带资入职”,开始了在梅兰化工的新征程。初进梅兰化工,他选择从营销做起,负责制冷剂、甲烷氯化物和烧碱的销售业务。“如果一开始就高高在上,可能难以服众。”周玉斌深知,要在文化深厚的老牌企业中推动变革,必须先用实绩赢得信任。
 
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务实作风,他在2014年底升梅兰化工副总经理,开始推行“产销一体化”改革。2015年,他分管采购与销售,着手解决困扰梅兰化工多年的资金周转难题。当时,空调厂商拖欠货款高达每月1.6亿元,而原材料采购因付款周期长达三个月以上导致主原料氢氟酸成本高出同行每吨500元,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于是,周玉斌力排众议,全面推行“款到发货”,并建立ERP系统自动管控,杜绝“人情发货”。“现在每天回款不低于1000万,没有资金入账,系统自动锁单,谁也发不出去。”这一改革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现金流,更让梅兰化工彻底告别银行承兑贴息。
 
2016年1月,周玉斌升任常务副总,同年10月正式接任梅兰化工总经理。彼时,摆在他面前的,不仅是内部的管理难题,更有国家层面的磅礴大势推动的“化工入园”。梅兰化工的海陵老厂区紧邻主城区,搬迁是唯一出路。于是,周玉斌迅速将工作重心从日常经营转向战略布局,全力推动梅兰在泰兴化工园区的基地建设。
 
2024年1月,周玉斌兼任泰兴梅兰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全面主导梅兰化工搬迁后的新发展。
 

自筹45亿资金,打赢搬迁硬仗
 
梅兰化工的搬迁工程,是中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始建于1958年的梅兰化工,是泰州市第一家化工企业,但随着城市发展,位于海陵区的老厂区面临着环保、安全与城市定位的多重压力,“化工入园”成为必然选择。
 
2015年,梅兰化工启动泰兴基地一期建设,投入10亿元建设含氟新材料项目,拉开了搬迁序幕。
 
而真正的搬迁攻坚阶段是在2018年至2024年。这七年间,梅兰集团每年投入5-6亿元,累计投入约45亿元,全部为企业自筹资金,没有新增一分钱银行贷款。“那几年,我们每个月都要投5000万-6000万现金,压力非常大。”周玉斌的回忆,透露出那段岁月的艰难。
 
在2020年达到顶峰时期,受疫情影响,企业一度亏损,但搬迁工程却不能停摆。那一年,梅兰化工依靠员工集资、资产变现、国家CDM补贴与码头尾款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硬是拼凑出了5亿元建设资金。“我们没有向地方政府要一分钱,完全靠自己想办法渡过难关。”周玉斌的语气中带着坚定与自豪。
 
他特别强调,作为搬迁企业,梅兰化工并没有像许多同类企业那样获得国家太多的搬迁补贴。这种完全依靠自身造血能力完成如此大规模的政策性搬迁,在中国化工行业内实属罕见,周玉斌将其视为梅兰人共同的骄傲。
 
人才衔接是另一大挑战。2023年11月30日,海陵厂区全面停产。停产前夕,梅兰化工留用了200多名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员工,保障搬迁期间的生产与技术衔接。“停产那天,很多老员工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们在梅兰化工干了一辈子,这里承载着他们的青春和梦想。”周玉斌深知,这些老员工不仅是技术的传承者,更是梅兰化工精神的守护者。
 
如今,梅兰化工已成功构建泰兴与九江两大生产基地的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泰兴梅兰新材料聚焦氟化工产业链,具备21万吨制冷剂及含氟聚合物产能,是格力、海尔、大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格供应商;九江九宏新材料则以氯碱、热电、码头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配套,已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氯碱企业之一。
 
2024年,梅兰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0.56亿元。尽管相较于2023年65亿元的高点因整体市场环境及搬迁过渡期影响有所回落,但泰兴基地与九江基地分别实现56%与52%的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和发展潜力。
 
立足氟化工,迈向新质生产力
 

 
站在新起点上,周玉斌表示,未来的梅兰,不仅要巩固在传统氟化工领域的优势,更要抓住新能源、新材料发展的历史机遇,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
 
在泰兴基地,梅兰化工充分发挥21万吨二代、三代制冷剂的产能优势,持续享受政策红利。但周玉斌也清醒地认识到,依赖配额红利并非长久之计,“红利总会消退,技术才能永恒”。
 
为此,他全力推动“创新增长极”——第四代制冷剂的研发攻坚。“我们在泰兴和九江布局了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泰兴走的是六氟丙烯路线,九江走的是四氯化碳路线,通过双技术路径降低研发风险。”周玉斌的目标很明确:引领梅兰从依赖政策的“配额大户”,彻底蜕变为以创新驱动的“技术标杆”。
 
与此同时,泰兴梅兰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在承建国家氟基新材料创新中心半导体级全氟磺酸树脂项目及超低GWP值四代制冷剂项目,并配套有3万吨单体,2万吨六氯丙烯。项目计划总投资16亿元,用地面积约300亩,建成后产值将达到30亿元。公司通过合作开发提升现有氟聚合物产品质量,努力发展高精端氟材料新产品。“我们要坚持氟橡胶在行业中的地位,稳定提高万吨悬浮质量,确保在细分领域的领先位置。”周玉斌强调。
 
从更长远布局,九江九宏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在谋划30万吨双氧水项目,并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周玉斌透露,2024年,公司R22原料销量增长40%,高效益制冷剂R32在今年10个半月就完成了全年2.8万吨的生产计划,显示出产品结构调整的显著成效。
 
“未来化工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成本的竞争,更是绿色、安全、智能的综合实力竞争。”周玉斌表示,智能改造和绿色发展也是未来重点投入的方向。目前,泰兴梅兰新材料有限公司已获评江苏省智能化工厂,九江九宏新材料有限公司则拿下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周玉斌介绍,在人才方面,梅兰化工秉持的是“引育并举”理念,一方面搭建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并与高校合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注重内部培养,通过“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和学历津贴等激励措施,重点培育年轻骨干,确保人才留得住、能成长。同时,在研发方面,梅兰化工每年投入销售额的3%左右,近亿元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拥有近400人的技术团队,并设有博士后工作站。
 
“化工入园是大势所趋,我们走对了。”周玉斌的语气坚定而从容,“现在如果有新的方向、新的举措,我们就可以大刀阔斧地开始干了。”随着债务的持续清偿和新项目的筹备,他自信满满:“我们有信心在下一步的规划中早日往80亿、百亿发展。”
 
对于周玉斌和梅兰化工而言,搬迁工程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在周玉斌的带领下,这家走过66年的化工企业,正朝着“高新、先进制造业”和“绿色、智能工厂”的目标稳步迈进,在中国氟化工产业的发展史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重返南京!“90后”创始人携千亿影石杀回来了 下一篇:“宁王”报恩?苏州百亿夫妇,获26亿“救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