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争做“张謇式”企业家 > 通光“三十而立”!张强的“杀手锏”:精准定位,差异竞争

通光“三十而立”!张强的“杀手锏”:精准定位,差异竞争

  • 通商荟

    2021-12-03 11:37
  • 文:

    张妙林、陈玲
张强说,企业家的首要责任是做大做强,同时也要认清国家发展趋势。

 
张强
本期人物:通光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强
 
通光集团创建于1991年,发展至今,从南通海门一家只有两三人的小厂,成长为拥有2000多人的上市公司;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服务于通信、电力、航天互联系统领域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通光跻身中国电子信息企业100强、中国通信工业企业100强、中国光纤光缆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
 
20世纪90年代,张强从市委党校毕业,回到家乡南通海门,在工业公司当了一名会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小镇青年,此时的他并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发展的轨迹交织,即将踏上一条从未设想的道路。
 
活下去
 
1991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加速进程中。
 
会计张强被领导指派了任务——去办个厂吧。
 
彼时中国的“电气时代”正拉开序幕,光电缆是输送信息与电力的媒介,也是工业的神经与脉络。
 
张强成了仅有八名职工的“厂长”,用借来的20万,购置了仅有的一台设备。他们生产一种名为铝塑复合带的材料,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技术攻克只能由他亲自带队。历经两个月的闭关,这款产品凭借特殊的长度填补省内空白,一举实现净收益20万,并一度成为光缆企业的抢手货,这其中就有亨通和中天的名字。
 
张强还没来得及收获初创成功的喜悦,就发现客户都在上一款产品,业内人士告诉他,光电缆市场是一片蓝海。但会计总是务实的,他了解厂里的资金情况,也知道现有的技术,不足以支撑更大的野心。但另一个声音告诉他,只有进入光纤领域才能实现更大的抱负,这是仅凭复合材料,永远达不到的高度。
 
时隔一年,张强马不蹄停地进入了新的领域,处境却并没有多少变化。他再次筹措了60万资金,购置了光缆生产最后一个环节的生产设备,搭建了当时全国最简单、最小的生产系统。
 
一个乡镇企业,规模小又产品单一,同大厂是竞争不过的,他把目标放在有自主采购权的县邮电局的身上,但好景不长,区县的自主采购权很快被收回。
 
1993年,他们研发出束管式防弹光缆,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当时的山西某电缆厂在市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张强迅速和他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海门分厂的名义开拓市场。到了1994年下半年,他们的产品对山西某某厂产生了冲击,这段合作被迫中止。一年后,束管式防弹光缆抗住了风暴天气的重压,在全国各地邮电通信部门产生了强烈反响,通光光缆以“小个子,大力士”的姿态,在光缆市场占住了一席之地。
 
长期主义创造企业价值
 
1994年之后,个人电脑逐渐在国外普及,而后很快风靡国内。出于人类通讯的本能,信息时代开始了,紧接着互联网的触角开始延伸,电力通信一跃站在风口上。
 
这一次,不用他人提醒,张强主动跨入了新纪元,1995年,他整编了各个生产工厂,正式组建了江苏通光集团。
 
我国电力光缆在引进上相对较晚,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依赖进口。为了打开销路,张强果断地拿下了国外产品的代理权,同时让自身团队研究消化。
 
在随后的时间里,他挖来了机电部第八研究所的李万盟担任总工程师,并招揽了大量的人才。李万盟是光纤光缆研究室主任,曾主持过我国第一根海底光缆的设计工作,他的加入,让通光在光缆研发的领域一日千里。1996年-2000年间,他们几乎每一年都有产品,获得国家级的评定。
 
互联网热潮席卷,全世界都在建设通信网络,光纤市场供不应求。通光在这一时期迅速生长,2000年,企业成功地研发出OPGW光缆。这是一种“电线”与“光缆”的复合体,它将通信的光纤单元,以特定的技术,嫁接到电力传输线路中,对抗雷闪有非常高的要求。这一成果让通光上下欢呼雀跃,这个从海门小镇走出来的企业,第一次掌握了世界最尖端的技术。即使到现在,张强也可以自豪地讲,通光在电力光缆领域,依旧数一数二。
 
2001年,光纤光缆行业发展达到小高峰,张强感到这个行业的低利润时代即将到来。果不其然,自下半年起,持续两年的全球性光纤短缺结束了,饱和的市场、成熟的技术,让光纤厂商展开凶猛的价格厮杀,没有规模效益与品牌优势的企业纷纷淘汰出局。
 
与此同时,张强在海门拿下了一块地,准备进军航天航空领域的特种线缆。
 
争一流
 
张强需要找到新的产品,让通光保持长远的发展。
 
“到底生产什么产品,往哪个方向去研发,就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决定。”不同于初创时期的夹缝求生,此时的张强,有了主动思变的底气。
 
尽管通光已经初成规模,但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角度,投资和规模还是不足以应对过于激烈的竞争。2000年后,光纤光缆遇冷,张强意识到,当一个企业发展了十多年,只着眼于“国内先进”是不够的,更要瞄准“国际先进”以及“国内空白”。
 
通光集团
 
特种线缆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其本身规模有限,不会有像大众产品般的竞争压力,技术含量又高,尤其在海底光缆和航天航空线缆领域,中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张强一边主打OPGW光缆市场销售,一边加快特种线缆领域“上天下海”的布局。海底光缆有李万盟坐镇,他需要想办法“上天”。当时生产航天航空线缆的多为电子部、机电部的国营企业,他挖来了天津609厂总工程师薛树津,并从美国进口了国内第一条、全球第七条航天航空线缆生产线。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装备,这是通光入局的资本。
 
如果说“定位”,是张强创业历程中最鲜明的特质,那么“创新”则是他不可或缺的动力。2010年,通光出厂了一条长92公里的海底光缆,创造了长度和使用海域深度等两项国内之最。2011年,“天宫一号”载着通光科技的光荣与梦想,一飞冲天,而后,“神舟九号”“长征二号”的飞天之旅,也有通光人的身影。
 
从铝塑包带、光纤光缆,再到特种线缆,他总是能认清企业的实力与潜力,并在恰当时间做正确的事。如今,通光的产品大量供给中航集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各主机单位和科研院所,“要特缆,找通光”几乎成为行业共识。
 
肩责任
 
张强把通光的厂址选在海门港大生路,这里也是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的故乡。
 
张謇曾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
 
也许同是海门人的缘故,他们的责任感一脉相承。张强说,企业家的首要责任是做大做强,同时也要认清国家发展趋势。
 
在初创时期,他的目标是“活下去”,后来,他奋力创新追赶国际一流。当通光的规模逐步扩大,他又立下“将中国的线缆立足于世界强国”的愿景。尽管他们的产品远销亚欧美非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壁垒仍未打破。为了突破贸易政策的限制,他以“本土化”作为立足世界的锚点,2019年,通光在印度的装备制造工厂正式投产。
 
2021年,双碳目标制定,节能减排成为大势所趋。为最大化地响应国家战略,他砍掉了高能耗的业务,把电力投入到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中去,同时改良生产工艺,将降能节耗贯彻到底。
 
新趋势下,外部环境变幻莫测。为了紧跟国家“十四五”的发展脚步,张强制定了通光的三年计划,光通讯、电力板块、航天航空装备系统是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而人才、品牌、投资、国际化“四大战略”是驱动企业向前的牵引力。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

东岳药业蔡畅:实业兴国已融入我的思想深处

下一篇

吴建新:“专”方能“精”,“小”也能变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