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齐“碳中和”王炸,江苏还缺一张王牌
-
苏商会
2021-04-26 17:15 -
文:
陈芝超
如今,“碳中和”风口正呼啸而来。当中国向世界喊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口号时,这一跨度三十年的重大战略任务,释放的信号到底是什么?
1709年,当一位名叫亚伯拉罕·达尔比的英国金属工匠成功发明了利用煤炭炼铁的技术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一发明让人类就此进入了煤炭时代,而得益于煤炭,“日不落帝国”就此冉冉升起。
一百多年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西部,美国人特雷尔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他同样也猜不到,世界能源格局会在一个世纪后发生巨大的变革,而石油挂钩美元,美国由此掌握着世界经济的话语权。
如今,“碳中和”风口正呼啸而来。当中国向世界喊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口号时,这一跨度三十年的重大战略任务,释放的信号到底是什么?
能源变革!
尽管已是风口,但“碳达峰、碳中和”对太多人来说,仍是一个新名词,其背后反映的气候与环保问题常常因为太过宏大,而被置于边缘,无人问津。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已为其规划了发展蓝图。那么,作为能源消耗与利用大省,风口之下的江苏成色几何?
本文试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最强风口”碳中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碳中和”是弯道超车的最佳机遇?
2、发力“金山银山”,经济大省江苏成色几何?
3、减碳趋势下,江苏制造业变革有戏吗?
最强风口背后 经济角力的另一面
“碳中和”,这一来源于《巴黎协定》里的专业术语如今正在成为家喻户晓的年度热词。
严格意义上来说,人们对“碳中和”的概念仍存在一定的误区,仅仅停留在“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这一层面上其实并不能准确地理解中国高喊这一口号的重要意义。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气候问题”已成为各国政治与经济角力的重要议题之一,在一系列公约协定与相关研究的框架下,各国所形成的普遍共识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核心在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这一过程的达成基本上会经历三个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温室气体中和。
关键问题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的起跑线并非相同。比如发达国家作为工业革命的发轫地,已经率先尝到了发展的甜头,欧美大部分国家已在2010年前实现了碳达峰。换言之,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一般会有40—70年的过渡期,但中国却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三十年目标,在这一紧迫的日期内,压力可想而知。
但排放权即发展权,“碳中和”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强调“碳中和”并不仅仅是一句政治正确的口号式话语,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环保问题。对中国而言,“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
一方面,发力“碳中和”是现实的必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另一面是工业大国产能的严重落后。“微笑曲线”下,“世界工厂”形成了“两头在外”的低端制造模式,供给侧改革因此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而“碳中和”聚焦工业、建筑业、交通业的碳排放量,即对产业上下游提出了转型升级的高要求,这意味着落后产能将退出历史舞台。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碳中和”对风头正热的“新基建”拉动作用也不容小觑。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以风电、太阳能、核能为代表的基础能源将反哺新一轮的“新基建”热潮,这一对基础设施的升维,将促进每个城市、每个企业、每个人的需求扩容,进一步拉动内循环。
另一方面,“碳中和”并不是“风口上的猪”。与石油相似,新能源正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工具。众所周知,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但却并非能源富国,在资源的匮乏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因此,新能源能有效减少中国对外资源的依存,并促进应用端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带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飞速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提出“碳中和”的目标并不是偶然,其中暗含着一个清晰的发展逻辑。而在这一逻辑下,大到一个国家,小到城市中的每个人,“碳中和”其实与你我息息相关:
碳中和——能源结构转型——供给侧改革,需求侧革新——减少对外资源依存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话语权。
发力“金山银山” 江苏打出三张王牌
比尔·盖茨曾在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这样预言:“气候变化将是未来10~20年内的灰犀牛,能够意识到并做出反应的永远是极少数。”
经济大省江苏就是“极少数”中的一位。“作为经济大省,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努力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在去年年底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显得底气十足。
不止是江苏。近几个月来,从中央到地方,各地相继推出“绿色政策”,聚焦供给端与消费端,主要的举措无非是围绕节能减排、能源替代与完善碳交易市场与碳技术三大方向。
“工业大省”的标签下,江苏能源转型几乎时不我待。尽管从2016至2019年这四年间,江苏碳排放强度累计降低18.2%,并提前完成国家下达全省“十三五”目标。但与全国相比,基于历史与区位因素,长期以来,江苏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这是江苏经济结构的一大痛处。
以“一九定律”为例,该定律认为要实现碳中和,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应该在1:9左右,但目前江苏省的情况是9:1。
在这样“高碳”的基本格局上,对于苏大强来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似乎依旧任重道远。
上下同欲者胜,聚焦“金山银山”,为了率先实现“碳达峰”,迈向“碳中和”,江苏打出三张“王牌”,究竟成色几何?
第一张牌,聚焦工业减排,转型为王成生存逻辑。2020年10月19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对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排放差别化电价政策,这一政策表明政府正在通过价格手段引导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实现全流程、全过程环境管理。差别化电价只是一角,却加快了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转型的步伐。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在江苏“环保风暴”下,一系列低能效、高排放的企业遭到整治、重组、关停等,并逐步被淘汰。当适者生存,“转型者为王”成为工业发展的新逻辑,为了转型,以绿色工厂、绿色车间、绿色园区为突出特征的绿色制造正成为新的沿海沿江风景线。
南钢集团“工厂花园”
第二张牌,布局“市场+技术”,放大减碳乘数效应。去年年底,全球首家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机构——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于南京成立。该研究院由南京市政府联合东南大学等有关方面共同组建,将促进碳中和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除此之外,针对碳交易市场,近日,江苏省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落户南京,以资本为牵引,从金融领域扶持相关企业发展,放大碳中和的乘数效应。
第三张牌,寻求能源替代,向海而行向光而生。化石能源消耗下,其中电力是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而在“去煤化”大势下,太阳能、风能、水能乃至核能与氢能发电被寄予重望。在江苏盐城、南通等地,迎风矗立而起一座座海上风机,正释放出巨大的动能。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江苏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4倍,年均增速达32.9%。截至去年底,江苏全省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3231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1547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1684万千瓦。
工业减排、“市场+技术”、寻求能源替代,“碳中和”风口下,江苏在亮出”三张王牌“的同时,还缺一张牌才能凑成王炸。
合纵连横优术 江苏制造集体破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没有人比企业更易敏锐地感知到风口的到来。而抢滩“碳中和”风口,江苏手握的最后一张牌就是江苏的制造业企业。
破题“碳中和”,并非是一日之功。对于受直接影响的实体经济而言,生产端不仅需要做到节能减排,整条产业链上下游也必须做到“力出一孔”,涉及多方利益,因此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横亘在其中的第一个难点就是资金。对此,央行行长易纲就曾公开表示:“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百万亿人民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当政府资金只能覆盖一小部分时,考验制造业企业的是如何有效利用市场弥补资金空缺。
第二个难点,则是技术。无论是能源消耗行业“绿色工厂”体系的建立,抑或是风、光电能的传输与储存......无技术几近寸步难行。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上下求索之路。但手握”王牌“的江苏,正凭借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合纵连优术”之道,在碳中和的这片江湖上,走在了最接近风口的地方。
正如上文所说,实现“低碳”需要产业上下游的力出一孔,在“合纵”下抱团取暖,充分发挥产业协同效应。以大全集团与双良节能的战略合作为例,两大行业实力龙头的牵手联姻既是双方绿色理念的同向而行,也奏向了多领域合作的前奏。据悉,双方将努力打造新能源、电气、综合能源管理等领域的供应链合作典范,在光伏电池、组件、电站领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双良集团与大全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除了“合纵”,更需打破区域壁垒,各展所长,在跨界合作中实现“连横”。这一点在协鑫能科上便有所体现。近日,协鑫能科发布了移动能源转型战略,并与中国领先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平台之一中金资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种以资本合作的模式,一方面资本方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协鑫将在移动能源投资领域占据先发优势。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
当然,无论是“合纵”,亦或是“连横”,从本质上来说仍是向外突围,但更多的江苏制造业选择刀刃向内、苦修内功,这份向内的“优术”之道也为各行业加快转型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论。
例如,下游能源消耗“碳排大户”们正在积极打造绿色生态,以沙钢、南钢、中天钢铁等为代表的老牌钢企正转变姿态、轻装上阵。2018年,沙钢引进美国纽柯技术并结合自主创新建成了亚洲首条超薄带生产线,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如今这条绿色生产线正赋能沙钢减排降耗。“要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首先从绿色制造方面入手,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沙钢集团董事长沈彬如是说到。立足绿色制造,南钢则将企业融于城市之间,与城市共生共荣。近年来,南钢累计投入80多亿元用于环境提升、绿色发展,并以打造“工厂花园”的理念对长江沿岸进行造林覆绿。
沙钢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碳中和”风口下,“十四五”期间的江苏仍将有一批重大项目将陆续开工,备受关注的一大疑问是如何平衡增长与碳中和目标间的关系?这一难题下,中天钢铁南通公司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为走在“碳中和”前列,中天钢铁先后多次实施工艺改造提升、装备技术升级、新能源利用等各项举措,如投运长江流域首艘千吨级纯电动货船、并网投用光伏发电项目等。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董才平对实现“碳达峰”信心满满,他表示,力争提前5年,于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项目鸟瞰图
除工业企业外,在城市化浪潮下,建筑碳排放同样是值得关注的议题。相关数据显示,计及间接排放,建筑二氧化碳排放约20%,正因与工业企业同属碳排放的“高贡献者”,建筑行业的绿色革新至关重要。但既要提高住宅质量,又要节能减排,这一悖论下难以做到兼顾。如何做到两全其美?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21(第15届)苏商领袖年会”上,达海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南通四建集团名誉董事长耿裕华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建筑企业一定要以科技为先导,走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生态化、运维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之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智能建造,推动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智慧建筑、健康建筑等融合发展,这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而回归到上游的清洁能源领域,如果说工业与建筑行业面临转型,而以光伏为代表的产业则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发轫于欧洲的产业,在世纪之初就已呈现出火热之状。但彼时,主战场并不在中国。而在近年来,随着政府大规模的光伏补贴政策,中国光伏产业逐渐崛起,并突破“卡脖子”困境。据华泰证券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的光伏产业链已在世界占据有利地位,这一结论仅从南通启东的一家企业——林洋能源的发展速度中便可得到印证。
据苏商全媒体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林洋能源以项目为抓手,加快光伏建设布局,进度飞速。江苏的连云港与泗洪,山东的滨州、安徽的宣城与马鞍山,河北的保定......林洋的身影遍布华东、华北,而在光伏平价时代与碳中和的叠加机遇下,以林洋能源为代表的企业将大有可为。
连云港灌云永贯98MW光伏发电项目
碳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什么使得美国无以计数的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美国科普作家卡逊曾发出这样的世纪之问,如一声呐喊,叫醒了沉睡在工业革命美梦中的美国人,“碳中和”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而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正走在行稳致远的道路上。
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议题,论坛之上传来江苏实业家的最强音。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看来,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现在世界正处于能源变革关键期,从化石能源走向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需要构建一个以光伏为主体,风能、储能、氢能及智慧能源互联网协调发展的无碳新能源时代。”
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蒋锡培同样发表了相似的观点:“碳达峰、碳中和还将重构整个制造业,中国的所有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这就意味着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产业链将会形成一个新的标准。”
新标准之下,需要闯关的不仅仅只是制造业。这场从黑色到绿色的创新革命,其实并不是一个宏大的议题,而是关于人类选择怎样的未来的话题。重申“碳中和”的重要性,并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规划与企业的转型变革,更需要个人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很多时候,一切的危机往往出于人类自身的傲慢与无知。
参考资料:
远川研究所:《“碳中和”背后的中国能源大三角》
经济观察报:《碳中和:人类选择的未来》
群众杂志:《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对江苏发展意味着什么》
腾讯研究院:《碳中和:到底是什么,究竟怎么做?》
江苏经济报:《碳达峰、碳中和未来已来 江苏准备好了吗》
信达证券:《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涵、趋势与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