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商人物 > 苏州大佬“壮士断腕”,逆势狂赚9.6亿!

苏州大佬“壮士断腕”,逆势狂赚9.6亿!

  • 苏商会

    2025-10-22 10:41
  • 文:

    杨乐多
10月16日,协鑫科技(03800.HK)发布自愿公告,披露三季度光伏材料业绩情况。数据显示,公司光伏材料业务录得利润约9.6亿元,与去年同期18.1亿元的亏损形成巨大反差,实现扭亏。


10月16日,协鑫科技(03800.HK)发布自愿公告,披露三季度光伏材料业绩情况。数据显示,公司光伏材料业务录得利润约9.6亿元,与去年同期18.1亿元的亏损形成巨大反差,实现扭亏。
 
协鑫科技主动披露盈利,本来是好事,可是一段备注又引起轩然大波。协鑫科技表示,扭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硅料反内卷,价格上涨,颗粒硅盈利,二是公司出售了一家联营公司税后收益6.4亿元。
 
据悉,协鑫科技出售的资产是公司另外一项黑科技——鑫华半导体。该公司由协鑫集团(持股24.57%)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国家大基金”,持股20.63%)于2015年联合成立。鑫华半导体自去年以来一直推进科创板上市计划。这一优质资产的出售,也被业内称之为“壮士断腕”。
 
资产优化,现金为王
 

今年第三季度,协鑫科技的盈利拐点清晰显现,核心驱动力来自颗粒硅业务的“量价利”三重改善。
 
一方面,颗粒硅售价显著回升——当季平均外部含税售价达42.12元/公斤,较一季度的35.71元/公斤和二季度的32.93元/公斤稳步上扬;另一方面,得益于硅烷流化床法(FBR)技术的持续迭代与规模效应释放,单位生产现金成本降至24.16元/公斤,较年初下降逾10%。售价提升与成本压降形成合力,有效打开了利润空间。
 
在国家推动光伏行业“反内卷”政策背景下,硅料市场自三季度起逐步摆脱持续下跌态势,价格趋于稳定并温和反弹。数据显示,10月13日至19日,多晶硅价格指数报52.66元/千克,其中颗粒硅主流报价稳定在50–51元/千克区间,整体价格重心小幅抬升。这表明行业供需关系正在修复,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市场秩序逐步回归理性。
 
作为全球光伏硅料“四大天王”之一,协鑫科技依托硅烷流化床法技术优势,在工艺改进与规模效应上不断突破。第三季度颗粒硅平均生产现金成本降至24.16元/公斤,较第一季度的27.07元/公斤下降10.7%,彰显其生产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与技术进步。成本下探叠加售价回升,直接转化为业绩提升。
 
另一方面,协鑫科技于9月16日公告与中东无极资本达成战略融资协议,通过定向增发47.36亿股募资54.46亿港元。资金用途明确:18亿港元用于多晶硅产能优化,9亿港元拓展硅烷气新业务,8亿港元优化资本结构,4亿港元用于一般营运,14.87亿港元偿还银行贷款(其中8.8亿港元将于2025年底前偿付)。此举旨在强化主业、巩固技术壁垒,为后续盈利增长提供确定性支撑。 
 
与此同时,引起业内关注的是,协鑫科技通过资产处置改善盈利结构。报告期内,协鑫科技出售一家联营公司,确认税后出售收益约6.4亿元,占三季度盈利的三分之二。
 
多方迹象表明,该联营公司为鑫华半导体——协鑫科技布局电子级多晶硅的核心平台。
 
尽管鑫华半导体前景广阔,且已于2024年完成上市辅导并计划2025年内IPO,协鑫科技仍于今年8月将其股权转让予合肥国财叁号企业管理合伙企业,9月完成交割。
 
在行业深度内卷、全产业链价格跌破现金成本的背景下,此举看似“壮士断腕”,实则是应对财务压力的必要举措。
 
2025年上半年,协鑫科技营收同比下滑35.3%至57.35亿元,毛利率由-6.2%恶化至-12.2%,毛亏损扩大至约7亿元;股价一度跌至0.67港元,创2021年以来新低,原定5亿美元可转债融资亦被迫终止。在此严峻形势下,出售优质资产回笼现金,成为协鑫科技扭亏转盈的关键一环,为其主业聚焦与财务修复赢得宝贵空间,最终推动公司实现9.6亿元净利润的强势逆转。
 
被出售的鑫华,最骄傲的孩子
 
为何鑫华半导体的出售,颇有些悲壮的色彩?在半导体国产化浪潮中,鑫华半导体其实是关键材料领域的“破局者”。
 
鑫华半导体成立于2015年12月,由协鑫集团旗下中能硅业与国家大基金合资设立,专注电子级多晶硅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唯一系统掌握电子级多晶硅规模化制备技术的企业。
 
电子级多晶硅长期被国外垄断,被称为“芯片粮食”。彼时,中国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却连最基础的高纯硅原料都严重依赖进口。鑫华从零起步,依托协鑫在光伏硅料领域的经验,花了三年时间反复试验,终于搭建起一套完整的高纯提纯与循环利用体系,于2017年建成了国内首条5000吨级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迈出了国产替代的第一步。
 
此后几年,鑫华没有止步于技术验证,而是加速推进规模化落地。公司逐步形成“徐州研发、呼和浩特量产、十堰配套”的产业布局,其中呼和浩特基地投资超28亿元,年产1万吨半导体级多晶硅,年产值可达24亿元。
 
2024年,鑫华半导体建成年产1万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成为国内唯一可为12英寸大硅片供料的企业,并实现对华为14nm、10nm及7nm硅片的规模化供应,产能规模全球第三、中国第一。这一年,鑫华的电子级多晶硅实现稳定量产,总产能突破1.5万吨,不仅跃居国内第一,更成为全球少数具备大规模供应能力的企业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成为国内唯一能为12英寸大硅片提供合格原料的厂商——这意味着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最关键的上游环节,终于有了自己的“底气”。
 
鑫华半导体由协鑫科技一手孵化培育,创始人朱共山曾多次公开表达对鑫华半导体的骄傲之情。
 
今年年初,朱共山还曾公开表示:“由协鑫科技孵化出来的鑫华半导体,刚刚帮助咱们国家的芯片半导体行业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卡脖子工程——13个9的电子级高纯多晶硅,终于实现量产了!”3月,协鑫科技业绩交流会上,朱共山曾向投资者表示,力争年内实现鑫华半导体、协鑫光电两大科技公司的IPO。
 
一片向好中,鑫华半导体被赋予了重大的使命与期待,然而这样一位“贵子”,却在不得已中被“送”了出去。今年8月,协鑫科技将鑫华半导体卖给了合肥国材叁号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9月,项目正式完成交割,协鑫科技确认了收入,为三季度财报做出一笔漂亮的成绩。
 
“世界硅王”的无奈
 
从江苏阜宁农村走出的朱共山,最初只是一名普通售货员,却凭借对能源趋势的深刻洞察和敢为人先的魄力,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硅王”。
 
1990年,他在香港创立协鑫集团,在国有五大电力集团的夹缝中艰难突围,陆续建成二十余座电站,被业界称为“民营电王”。2006年,当尚德、英利等企业扎堆光伏组件制造时,朱共山却将目光投向产业链最上游——多晶硅原料,斥资70亿元成立江苏中能硅业。
 
面对当时多晶硅价格飙升至500美元/公斤的狂热行情,他放弃现货暴利,毅然与客户签订价格低40%–50%的八年长约。这一“豪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显现出其远见:当多晶硅价格暴跌至百美元以下,长单成为中能硅业的“护城河”,助其安然过冬。
 
2011年,协鑫科技登顶全球最大多晶硅生产商,朱共山本人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世界硅王”的称号,彻底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光伏上游产业的长期垄断,推动中国光伏产业迈向全球领先地位。朱共山也以160亿元身家成为胡润新能源首富。
 
朱共山常说:“卷价格没意义,要卷就卷新技术。”2024年,协鑫量产全球最大的2米×1米钙钛矿组件;光储充算一体化系统在发电侧、车用、工商储三大场景全面落地。更深远的是算力布局——2023年投运的上海协鑫智算中心,打造了上海首个垂直领域AI千卡集群,践行“电力+算力=新型生产力”的战略判断。
 
再远大的理想也无法抵挡行业的寒潮。根据协鑫科技披露的2025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为57.35亿元,较去年同期88.63亿元下跌35.3%,营收规模显著萎缩。与此同时,公司盈利能力也进一步承压,上半年整体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6.2%进一步下滑至-12.2%,毛亏损也随之由5.53亿元扩大至约7亿元。
 
环境、业绩、资本,重重压力下,协鑫科技拿出资质优良的鑫华半导体来变现,是无奈之举,更是必然之举。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中国出海“架桥人”邹亨瑞:从实验室到世界舞台 下一篇:专访沈彬:“千锤百炼”站稳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