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人到企业家,退役女博士在无锡干出一个“隐形冠军”
-
苏商会
2025-06-12 10:00 -
文:
雪梨汁
它从一位退役女博士的创业梦想起步,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专注于水体感知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无锡航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征科技”)便是其中之一,它从一位退役女博士的创业梦想起步,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专注于水体感知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十多年前,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如一道闪电击中了当时仍在海军服役的陈德莉博士。这位国防科技大学培养的雷达专家,内心激荡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创业冲动。国家培养多年,和平年代真正的战场在哪里?“在经济上,没有硝烟的战场。”她退役后毅然选择了创业。
2014年,陈德莉开始扎入水域行业。2018年,她怀揣着“国产化替代”的信念,携团队落户无锡,创立了航征科技,将其十年磨砺的雷达技术,转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水体感知。
如今,航征科技在水体感知领域成绩斐然,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雷达、超声波等测流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城市排水、水文水利、水电站、环保、军工、能源等行业,陈德莉本人也参与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及行业标准制定。
近日,苏商全媒体走进航征科技,对话公司创始人陈德莉,聆听其创业故事,深入了解航征科技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以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退役女博士的艰难创业路
陈德莉,1979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98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入学即入伍。在军校的10年时光里,她从本科读到博士,跟着导师四处实习做项目,对雷达探测技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毕业后,她被分配到青岛北海舰队担任参谋,但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技术研发的热爱。
受到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启发,陈德莉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决心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她看来,深入研究一门技术,自主创新做产品,并用它报效国家,这样的人生才算得上圆满。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刚刚创业时,我没有行业经验、没有成熟平台,有的是从部队学到的雷达技术和一股子倔劲。”陈德莉说,创业初期,她尝试将探地雷达技术应用于城市道路地下空洞检测,防范路面塌陷,当时产品都做出来了,但因市场尚未成熟,这一方向并未取得预期成果。对此,陈德莉坦言,“创业只能提前半步。”军人出身的她并没有气馁,而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继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2014年,陈德莉在与一位北京客户的交流中得知,传统的水下传感器存在诸多弊端,比如需要频繁清洗、易被水冲走等。“我突然想到,雷达技术可以做到不接触水测量,完美解决这些痛点。”于是,陈德莉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小体积、低功耗、低成本的雷达测水传感器。该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打开市场,广泛应用于城市内涝预警、黑臭水体治理、城市排水管网运营等项目。这一转变为公司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航征科技的雷达测水传感器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并已在国内几十个城市推广使用,陈德莉也作为第一起草人发布了雷达流速仪团体标准。
2018年,陈德莉作为江苏省双创人才,将公司总部迁至无锡市新吴区。无锡的物联网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当地政府对人才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为航征科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公司在此期间迅速成长,产品逐渐获得市场认可,销售额快速增长。
据陈德莉介绍,航征科技的业务方向主要聚焦水文水利与城市水务,这些领域关乎国计民生,需求真实迫切:大江大河防洪抗旱需要精准的水流、流量数据;广袤农田高效灌溉亟需计量输水效率;城市内涝防治与污水治理更离不开对水体的实时感知。“行业值得做,市场有需求。”陈德莉就这样带领团队毅然扎进了水的世界。
目前,航征科技在无锡设有市场运营和研发测试中心,在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济南、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均设有分子公司和客户服务中心,年合同额近亿元。
从雷达技术到多技术融合
航征科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陈德莉表示,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2~15%左右,确保了技术的领先性和产品的竞争力。
在技术发展上,航征科技经历了从单一雷达技术到多技术融合的转变。2020年后,公司引入超声波技术,弥补了雷达技术在水下监测方面的不足。通过结合雷达和超声波技术,航征科技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水体监测解决方案。
“不管是雷达、激光,还是超声波,只要能实现客户水体监测的需求,我们都做。”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陈德莉引入了雷达之外的其他技术。也正是这一决策,标志着航征科技从“雷达厂商”向“水体感知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华丽转身。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不是一个雷达厂商,而是一个水体感知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陈德莉强调,聚焦“水”这个核心,而非固守单一技术,才能使航征科技的护城河不断拓宽。

为支撑技术研发与严苛的产品质检,航征科技到无锡后建造了自己的“动水槽实验基地”,甚至在生产车间内搭建了用于逐台设备出厂检验的微型动水槽。这种“死磕”精神,正是其“专精特新”灵魂的具象化体现——专注流速、流量、水位、水质的精确感知,十年如一日地向下深钻。
随着国家“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流域”战略的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水体感知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陈德莉充满信心:“模型需要动态数据喂养,感知层是核心基础。”航征科技的设备,正为训练更智能的水情预报、水库优化调度模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其价值在数字浪潮中愈发凸显。
而面对“卡脖子”担忧,陈德莉的回答从容而自豪:“我们行业国产化替代已经非常成熟,甚至更进一步,实现了本土化设计与服务。”十年深耕,航征科技不仅完成了国产化替代,更基于中国复杂的河流、灌溉、城市管网等独特场景,打磨出更贴合国情的解决方案。
持续的研发投入与专业深耕终获认可。2023年7月,航征科技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陈德莉透露,今年,公司将推出一款灵敏度更高的雷达流速仪,性能或将超越现有国内外顶尖产品。
感知世界律动,服务美好生活
航征科技的使命是“感知世界律动,服务美好生活”。在水利和水务领域,航征科技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多个行业痛点,如提高水文监测效率、减少内涝风险、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等。
在交流中,陈德莉分享了航征科技的传感器在四个关键领域的应用:
在水文监测中,雷达流速仪高悬桥上或堤岸,非接触式遥测汹涌洪水,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还有效避免了抗洪人员涉险下水测量的生命危险,为防汛决策提供及时、安全的关键数据。
在农田灌溉方面,明渠雷达流量计精准计量输往田间的水量,助力国家提升灌溉用水效率。节约下的每一方水,都可能转化为工业或居民用水,优化宝贵的水资源配置。
在城市内涝防治中,传感器布控城市排水关键节点,实时监测管网运行,为内涝预警和快速排险提供“哨兵”,有力避免了“城市看海”悲剧的发生。
在净水增效方面,城市污水管网中的“火眼金睛”,能精准识别地下水入渗、河水倒灌等导致的“水不够脏”问题,助力污水厂提质增效,减少资源浪费,守护河湖清澈。
这些应用不仅体现了航征科技的技术实力,更彰显了其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航征科技的产品,就是运用雷达、超声波等技术,盯着‘水流量’做文章,通过‘水诊断’,及时发出预警,拿出解决方案,使雨灾破坏减少、水污染无处遁形。”陈德莉说。
“做一行爱一行。”曾经痴迷于舰艇雷达的陈德莉,将对技术精密与可靠性的极致追求,倾注到了水体感知领域。昔日分析电磁波,如今凝视水流速,“看到水就想知道流速是0.3还是0.5”,这份归属感,驱动着她带领团队在“感知水”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航征科技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传感器方案供应商,这一愿景贯穿于公司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陈德莉表示,尽管这一目标尚需长期努力,但公司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
从军人到企业家,从雷达博士到“水体感知”领航者,陈德莉与航征科技的故事,是技术报国的赤子情怀,是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更是在中国经济“无声战场”上一个“专精特新”标杆的生动崛起。
展望未来,陈德莉表示,航征科技将继续“以感知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应用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全球智能传感器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