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联手!江苏知名光伏巨头,牵手500亿浙商
-
苏商会
2025-10-27 11:03 -
文:
杨乐多
近日,有信息显示,无锡江阴双良节能(下称“双良节能”)全资孙公司恒利晶硅发生重要股权变更,浙江光伏设备巨头晶盛机电,疑似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进入公司股东行列。

近日,有信息显示,无锡江阴双良节能(下称“双良节能”)全资孙公司恒利晶硅发生重要股权变更,浙江光伏设备巨头晶盛机电,疑似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进入公司股东行列。这一股权变动消息引起了业内关注。
晶盛机电总部位于浙江绍兴,是光伏设备单晶炉行业的龙头企业,国内市场份额约在60%以上,曾被誉为“光伏设备一哥”,最新市值超528亿元。双良节能是国内头部硅料设备企业,创立于无锡江阴,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超过65%。
9月30日,晶盛机电以增资的方式成为恒利晶硅股东,持股比例12.1019%。此番浙资入股双良节能孙公司,被市场认为是强强联手的信号。
浙资入局,强强联手
9月30日,晶盛机电向双良节能旗下全资孙公司恒利晶硅新材料增资3.8亿元,持股12.1019%。
双良节能长期深耕高端装备领域,是国内多晶硅还原炉的绝对龙头,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超过65%。早在1985年,公司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化锂制冷机,1992年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推动整个行业走向规范。如今在江阴,双良节能拥有近4000亩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技术底蕴和制造能力有目共睹。近年来,公司在电解水制氢装备领域也取得重要突破,展现出多元化的高端制造实力。
2022年,双良节能顺应行业热潮,进军硅片制造。当时,公司与晶盛机电签订8.09亿元单晶炉采购合同,用于包头大尺寸硅片项目。这一布局初衷良好,意在延伸产业链、把握增长窗口。
双良节能是多晶硅还原炉的龙头企业,为硅料生产提供核心设备,处于产业链上游;而晶盛机电是单晶炉的全球领先厂商,为硅片制造提供关键装备,处于产业链中游。多晶硅是拉制单晶硅棒的原材料,而单晶炉正是将多晶硅转化为硅片的核心设备,两者在技术流程和商业关系上天然衔接。
但随着硅片环节产能快速释放,叠加价格剧烈波动,截至2025年中报,双良节能资产负债率达到84.35%。
在此背景下,晶盛机电以增资方式入股恒利晶硅新材料,实质上是以股权化债,能够减轻双良节能的短期资金压力。晶盛机电作为全球单晶炉设备龙头,国内市占率超60%,与双良节能在还原炉领域的优势天然互补。双方此前已是紧密的上下游伙伴,此次股权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为未来在技术协同、产能优化等方面留下空间。
随着光伏行业逐步回归理性,双良节能有望依托其在还原炉、制冷机、电解槽等领域的领先优势,重回稳健发展轨道。晶盛机电的参与,也为硅片环节注入更多稳定性。
这场硅料设备龙头与硅片设备龙头的强强联合,体现了产业链在压力下的自我修复能力。它传递出积极信号:面对周期波动,优秀企业正以务实合作化解风险,共同推动行业走向更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晶盛机电这次入股,正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渡难关、协同发展的务实之举。
放下执念,业绩逆升
10月23日晚,双良节能披露三季度报。数据显示,第三季度营收为16.88亿元,同比下降49.86%;净利润为5317.79万元,同比增长164.75%,成为率先实现盈利的硅片企业。
在产业寒冬中能够交出这样一份报告,实属不易。双良节能成功实现扭亏为盈,迎来关键性业绩反转。这一转变源于公司主动调整战略、果断聚焦核心主业。
过去几年,双良节能凭借多晶硅还原炉这一“卖铲人”角色在光伏热潮中快速扩张,2021年双良节能切入硅片制造,启动包头40GW单晶硅项目,一度成为行业第三大硅片供应商。2023年硅片出货量达44.6GW,营收突破230亿元,风光一时。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双良节能分别实现营收38.3亿元、144.76亿元、231.4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0亿元、9.56亿元、15.02亿元。
但随着硅片环节迅速陷入严重产能过剩,价格持续下行,叠加行业竞争加剧,双良节能硅片由盈转亏。面对困局,双良节能没有继续加码硅片产能,而是及时转向。
2025年第三季度,双良节能终止原定用于38GW单晶硅拉晶项目的定增计划,新定增预案取消硅片扩产内容,募资规模从25.6亿元压缩至12.92亿元。资金重点投向高效空冷液冷装备、中高温热泵、绿电制氢及节能降碳系统等优势领域。
这一调整大幅减轻了资本开支负担,有效止住了硅片业务持续“失血”。双良节能同步优化产品结构,控制低效产能,强化成本管控,运营效率明显提升。尽管前三季度营收仍同比下降,但亏损逐季收窄,第三季度实现盈利,战略转型初见成效。
庆幸的是,双良节能并未被光伏内卷拖垮,反而在阵痛中重新锚定自身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优势。作为国内最早实现多晶硅还原炉国产化的企业,以及溴化锂制冷机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公司技术底蕴深厚、制造体系扎实。如今剥离高风险、重资产的硅片制造包袱,回归设备本源,是对行业周期的理性应对,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清醒把握。
如今,双良节能正以更健康的资产负债结构、更清晰的技术路径,重回高端装备主航道,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江苏光伏巨头,两代人接力跑
双良节能的根基,源于创始人缪双大在1982年的创业抉择。那一年,31岁的他从部队转业回到江阴,敏锐地捕捉到节能装备的市场空白,于1985年带领团队创办溴化锂制冷机厂,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冷机,打破国外垄断,开启民族品牌在中央空调领域的突围之路。
凭借对技术的执着和对市场的前瞻,他带领双良从乡镇小厂成长为节能节水领域的龙头企业,并于2003年推动双良节能登陆上交所。
双良集团的现任掌门人,是缪双大之子缪文彬。2004年,缪文彬在美国完成金融MBA学业后,回到家乡加入双良集团。他从最基层的销售岗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深入了解市场、产品与客户。彼时的双良集团正处在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旗下上市公司双良节能面临传统中央空调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亟需寻找新方向。
缪文彬没有以“少东家”身份空降高位,而是先后担任销售公司总助、集团总裁助理、副总裁、董事,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也赢得了团队的信任。他敏锐地意识到,唯有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才能让这家老牌制造企业重焕生机。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双良节能逐步从传统制冷设备制造商,转型为覆盖节能装备、光伏设备、氢能装备的高端制造平台。
2017年,双良集团正式启动代际交接。缪双大退任董事长、总裁,转任董事局主席;缪文彬接任集团董事长,并于同年8月出任双良节能董事长。上任第二年,公司业绩便实现由负转正——2018年营收同比增长45.78%,净利润飙升162.45%,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此后六年多,缪文彬带领双良节能持续深耕高端制造。溴化锂冷热机组、空冷器、换热器等传统优势产品稳居市场第一;多晶硅还原炉市占率连续七年超过65%,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链不可或缺的“卖铲人”;公司更是四年两次斩获中国工业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工业大奖”。
2023年,在进入公司的第20个年头,缪文彬通过股权无偿转让,正式成为双良节能的实际控制人。
从一线销售到掌舵千亿级绿色产业版图,缪文彬正带领双良,沿着他所擘画的绿色智造之路,稳步迈向下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